創業者需優先考慮的個人效率與格局提升

近期遇到好幾個創業超過三五年的團隊,穩定但長不大,甚偶有停滯,想諮詢往下一步成長的問題。碰巧他們的現狀同樣是這樣:

  • 手上的產品或服務已經調整到緩速成長了,因此想藉由成功要素的複製新產品或服務來讓營收加倍。
  • 但創業者的時間幾乎都花在現有事務上面了,對於開展產品或服務心有餘而力不足,進度極度緩慢。
  • 考慮可能該新增並訓練人員來做新的服務,但雇人部分有瓶頸,都找不到好手。
  • 找來的新進員工都沒能快速上手,貢獻成長價值,穩定性也不夠。

這類團隊的創業者非常努力,對工作品質亦有堅持,這是手上產品能穩定的原因,但這些『專注』正是造成『成長緩慢或停滯問題』的原因:

往下問創業者把時間花到哪裡去,筆者很容易就能發現以下現象:

  • 創業者沒分配時間考慮策略佈局,說不清楚大船未來要走的方向。
  • 把時間都花在當課長上了,整個團隊都在做課員的事,只有追求短目標。
  • 創業者沒分配時間打造訓練下一階段所需團隊、流程與能力…等。
  • 創業者沒花時間補強組織、技術與財務上的管理效能。
  • 召募與訓練的時間花不夠,自然找不到也帶不出好手。
  • ….

創業的起點是創辦人,創辦人的格局決定了這個創業的整體格局。同樣的,創辦人的工作效率也決定了這個創業的執行效率

穩定後的早期創業,常遇到的瓶頸已經不是存活問題,更多的是成長動能停滯問題,只要停住成長一陣子,原本穩定的事業就可能會不進則退。而停滯的事業對於吸引人才、團隊與後續資金的供給更是有強大的殺傷力。

當筆者跟這些創業者談完,我給他們的建議是:

“創業者得空出時間規劃與執行與下一階段有關的事情,既然您現在時間都花在做現有的事業上了,沒有時間了,我們先想辦法在產出不變的情況下,投入時間減少10%吧?給您一個月的時間準備如何?“

創業者聽了之後,先是驚訝,瞬間轉入沈思,過一會兒都會吐出這句話,“是有道理,我試試看。”

這是給創業者提高個人效率的目標設定,創業者的效率會決定團隊效率。

創業者可先花一週,紀錄盤點自己在事業上花的時間,例如記錄起來平均是每天工作 15 小時,那麼一個月後的目標應該就要變成 13.5 小時, 少做了 1.5 小時,但產出結果必須不變。

若設定這樣的個人效率提升目標,會逼著創業者砍掉最不必要做的功能與活動,並會積極考慮優化縮短流程,乃至自動化某些服務模式,進而能歸納出此創業中高價值的關鍵活動。

如此,每天多出來的 10% 時間,就能花在擬定中長期策略、團隊養成、開拓新產品線,招募好手…等。自然,創業者的格局就會變大了,而格局變大的創業者就能處理更大格局的事業。

想成長手上的事業?從降低 10% 投入時間做起吧,加油!


本文首發於 <<桃園青年創世代刊物 第十一期>>,想看該刊物完整版,可至『桃園創新創業資源網』下載,此處為轉載。 

發佈留言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