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跟一些優秀的年輕人互動,透過一系列的問答,回想起年輕時也曾踩過的坑與做過的努力,整理幾個重點。這個系列會看若有更多的問答,在未來繼續寫作。若有什麼建議,也可寫信與筆者交流。
時間的複利效果,越是年輕越是要當時間的朋友
讀書的時候唸過 a = (1+b)^c 複利的公式。在公司價值投資來說,時間越長,透過本金利息再投入,多年複利後,整個投資的價值就會變得很大。這就是把時間當朋友的重大價值。
若把自己當作投資的標的,原理也是一樣:如果每天都做一點努力,做一點不同,複利效果就會發揮作用,能力經驗個人價值的增長也就越快,在人生後面所有的時間都會有價值回饋。
透過複利,當時間的朋友,這是最常被年輕人忽略的一個概念。
筆者在30歲出頭,看了大前研一 思考的技術 這本書,了解到每個人都可建立世界級的思考力的方法就是要練習非常多次。
筆者就開始每天一個額外的問題的練習:從一開始實踐書上的做法,看到公車廣告就想一想他這樣業績會增加多少,到後來主動問任何人他們的問題,看我能怎麼解決。如此,每年至少會多出365次思考的機會。到了後來不管是創辦Inside,還是做LINE的工作,以及其他各個新創,一直到現在,都覺得自己在處理問題上,都不會有構想不足的情況。
第一個要給年輕人的tip,就是 每天都做一點進步,做時間的朋友,而不是揮霍時間,這絕對是終身受用。每天做一點進步的事情,除了思考一個額外的問題之外,其他可以做的事情,歡迎大家思考並提供給其他人參考。
很難決定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還是社會的期待,或者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時間該花在哪裡?一直是大家的困擾,我也不例外。
到了三十歲之後,經過創業與失敗的磨練之後,我就有了標準答案:一定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因為這樣通常會做得比較好,也做得長久。
很多人選擇自己能做的事。以筆者為例,唸書唸的不錯,也能按照老闆指派的規劃事項與目標完成地很妥善,遇到想法與長官想法不一致時,常選擇妥協,但心中總覺得這不是我想像中想做的方法。也因為想法不一致,到了某個階段,其實就會看到未來成長的天花板。
當筆者開始離開企業,從零開始,從自己想做的事開始做之後,發現每天都快樂更多,即便每天都遇到別人看到的困難,以及收入的巨幅減損,筆者仍覺得人生美好,也學習到了數倍的技能增長。終究達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目的。
建議年輕人這樣想:追求快樂才是目標,而成功就會是副產品。 (快樂有很多定義,在這裡比較偏成就感與人生圓滿這個方向的定義。)
至於不知道自己的成就感在哪裡?不知道做什麼事才是快樂的話,這可能是亞洲教育的缺點。補救之道就是:越早開始多嘗試各種選擇,就會認識自己更多一些。若是學生,每個學期多做幾個internship,多做幾個打工,大學畢業就會有八次以上的嘗試。若已經工作了,多試幾個職務,多去幾個工作後的社團交流,多讀各個領域的資料,或是創業看看,次數多了之後,應該總是會找到自己喜歡,有成就感的事情。
怎麼覺得嘗試的停損點?放棄時機?
如果是創業,或待在一個職務上,何時主動決定放棄邁向下一步,這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課題。
不過,依照筆者的看法,大部分的人通常放棄地太早。
人們怎麼決定停損通常會有兩種 意見/聲音來源:一個來自外面,一個來自內在。外面的聲音可能是別人的意見,世界的潮流,別人的信念,家人與社會的期待….等。內在的聲音則是自己的喜歡,高興或純粹的信仰。
聆聽外部聲音做的決策,通常走不久,因為遇到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個人動機需要去解決,就放棄了。但聆聽內部聲音做的任何事情,遇到問題的時候,因為是自己想做的,總是會有動機想繼續想方法解。
因此,當聆聽了自己的聲音,但面對的問題還是想不到任何解決方法,或因為熱情消退也不想解決的時候,這就是放棄的時候。
喜歡的事會一直做下去
筆者經驗是,做喜歡做的事非常重要。很多成功的人做他喜歡做的事很久,終於試出方法了,才成功的。喜歡的事情,相信的事情,做著做著產生自我成就感,這個成就感是走下去的動力。如果沒有這個自我滿足感,應該很難走的久。
很多人說做很多很累,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做想做的事情做太多都不累。徹夜打電動破關跟連續三天不睡改code,上線自己想像中的產品筆者都做過,也都不累。
真正的累,來自失敗,不知為何而戰,突然間地空虛,動機的消滅。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遇到失敗與問題,怎樣也不累。但不喜歡的事,做一秒都嫌累,遇到任何小問題肯定放棄做不下去。
不過,如果確定是自己想做的事,怎麼做都沒成功,到底該怎麼辦?可能的建議是就先中止那個新創或是專案,休息個幾週,再用不同的方法做,或做下一個喜歡做的事。
8,634 total views, 18 views today
在〈職涯創業路,給年輕人的忠告#1〉中有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