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象飛》推薦序

筆者拿到推薦邀請後,本以為又是一本一般的創新書籍,但一打開本書的草稿,就無法停下來。
作者 Steve Hoffman 是矽谷成功的連續創業者,也是知名且活躍的演說家,對創新、新創團隊訓練,創投與資金、組織管理、行銷與成長駭客、設計思考…等主題的熟稔,寫來切中要領。加上 Founders Space 創辦人的背景,理論之外的舉例更是涵蓋了大中小公司,以及各種產業別,其中很多都是第一手的資訊,每個章節引用的名人名句也都值回票價。

引領成長,目標與指標設定的必要性

最近跟很多新創團隊或企業內新創做診斷與諮詢,其中也不乏創業超過三年的團隊,大家排行第一名的問題都是類似這樣的:
1. 我試過 xxx 臉書廣告與 ooo 名單,得到的用戶數不多,想知道有沒有其他有效的行銷方法?
2. 我做了 yyy 營業額了,接下來想做新的產品,依照前輩的經驗,有沒有建議的有效成長方法?

台灣產業的數位轉型迫在眉睫

過去五十年,台灣產業在每一次的世界產業轉型都抓到了重點,創造了傲人的成績。但,熟稔高科技製造、貿易與服務的台灣產業,在過去十年間似乎陷入成長的困境。同時間,世界其他地區卻仍大步向前邁進,機會遍地,在這次的數位經濟時代該做的轉型,台灣沒抓到的是什麼?

How to acquire your first 1M users — LINE’s Asia success story

Last week, a web/app service startup team made an appointment with me and looked for my advises to the problems they encountered recently. After hearing the startup ideas and discussing about improvements in several perspectives, one quesiton came up:
To acquire inital users, we’d like to purchase Facebook advertisements or execute marketing campaigns like lottery. We need money to do that. Could you introduce us investors?

數位轉型:重拾創業心情,建立下個五到十年的願景

因為先前發布關於數位轉型的文章,收到讀者與朋友的來信或討論機會。其中,常有的問題之一大概是這樣:
我們目前已經調整了,在數位上的收入也有增加,整體是可接受的,但在傳統生意模式上的下滑很擔心,還是很辛苦,有沒有什麼建議⋯⋯

數位轉型 — 從增加董事會數位能力做起

前兩週,讀到兩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從歐洲觀點出發,文中提到英國上市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平均年齡上升到 60.3 歲,而法國、義大利、荷蘭與挪威的董事則相對於英國年輕,點出對英國大企業因應如網路安全等科技變化與能力的憂心。第二篇文章提出台灣各階層都「老了」,明確對比具活力的中國、香港與東南亞,點出台灣企業與環境在傳承與轉型上的落後。

創業怎麼獲得初期用戶?從 LINE 在台灣從 0 到 1 的秘密談起 — (下)

上篇文章談到了 LINE 在日本最早期怎麼找到的 PMF,那與台灣的成長又有何干係?
其實這就是最有趣的事。
回顧當時世代背景,LINE 在 2011 年十月的時候,從日本爆發,接下來香港用戶大爆發,每天好多萬下載,同步台灣爆發,每天也好多萬下載。在當時,我的前老闆,也就是我後來 LINE 的老闆,寫 email 來問我為什麼 LINE 那麼多人用,我回問,什麼是 LINE,讓我查一查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