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Native:個人,組織,企業正在被挑戰


序曲:第三次浪潮已至

在商業史上,我們正處於一個罕見的轉捩點。

第一次浪潮,是從實體到數位的轉變,它重塑了整個商業世界。那些未能將數位化融入核心的企業,早已被時代淘汰。

如今,第二次浪潮的餘波未平,第三次、也是更具顛覆性的浪潮——AI 原生(AI-Native)——已經席捲而來 。

這不是關於「數位轉型」的陳舊話題。

如果您今天才開始思考如何數位化,那麼您已經錯過了上一趟列車。

新的遊戲規則是:

如果你不是從 AI 出發來思考,你甚至無法登上這趟列車

這是一場新的「淘金熱」,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顛覆。

新一代的 AI 原生新創公司,正以極其精簡的團隊和驚人的資本效率,重新定義著成長的極限 。

然而,這場革命的基礎設施才剛剛開始建立。傳統的金融、營運和協作工具,是為上一個時代設計的,已無法滿足 AI 原生企業的速度與規模 。

從金融科技、企業流程外包(BPO) 到電信 和工作協作 ,各行各業都在被從頭重塑。

筆者將為您描繪這場革命的全景。

我們將不僅探討 AI 作為一種工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全新的存在方式——

一種正在催生「可程式化組織」(programmable organisations)的強大力量 。

這是一份為未來領導者/未來組織準備的指南,幫助您在乘勢而上,成為新時代的定義者。


新物種的誕生 — AI 是核心,而非外掛

要理解這場革命的深度,必須先釐清一個根本性的區別。

AI 原生並非在現有業務上添加 AI 功能,

而是從第一天起,就將 AI 作為組織的心臟、大腦和神經系統。

AI 原生的真正意涵:當 AI 成為企業的 DNA

想像一下,一間公司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從第一天起就是由 AI 構成的,而不是事後才安裝的附加功能 。這就是 AI 原生(AI-Native)企業的真實樣貌。

傳統公司費力地將 AI 塞進既有的工作流程,試圖優化;而 AI 原生企業則是圍繞著 AI 的無限可能,從零開始設計他們的商業模式、營運架構和客戶價值 。

關鍵的區別在於 AI 扮演的角色。

在那些「AI 賦能」或「AI 整合」的公司裡,AI 是一個很棒的工具,能幫助人類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

但在 AI 原生公司裡,AI 就是那個流程本身。如果把 AI 抽離,整個業務就會瞬間停擺 。

這不是簡單的升級,而是一場從「用 AI輔助工作」到「讓 AI 成為工作」的革命,是從被動的「記錄系統」演化為主動的「行動系統」。

這場景有點熟悉?

這就像二十年前的「雲原生」浪潮。當時,Salesforce 這樣的公司並非只是把舊軟體搬上雲端,而是創造了比傳統巨頭好上十倍的全新物種。

今天,AI 正在掀起同樣等級的滔天巨浪。矽谷、韓國和日本的AI新創高速增長也印證了這一點:AI 原生意味著 AI 已經寫入了組織的 DNA,是驅動一切的「核心引擎」,而非可有可無的「輔助工具」,整個商業帝國從誕生之初就是為 AI 量身打造的。

這不僅是技術的更迭,更是工作哲學的顛覆。

過去的數位轉型,我們思考的是如何把「人」的工作流程變得更數位化。

而 AI 原生典範則拋出了一個震撼性的問題:

「如果一個流程是為一個聰明、不知疲倦的智慧體從頭設計的,它會是什麼樣子?」

這意味著,真正的寶藏不在於效率提升(用更快的速度做同樣的事),而在於徹底的蛻變(開始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們必須從「遷就人類的極限」轉變為「圍繞 AI 的潛能來設計未來」 。

這也說明了我們將面臨一場不可避免的市場大洗牌。

就像先前的雲端革命一樣,當時的市場霸主被自己龐大的傳統架構、僵化的收費模式和沉重的客戶承諾所束縛,給了雲原生新創公司崛起的黃金機會。

歷史正在重演。對於那些老牌巨頭來說,要徹底改造自己、擁抱 AI 原生,是一項「艱鉅」、「複雜」且「緩慢」的浩大工程 。

事實上,現有企業在邏輯上不可能「原生」,但他們必須學會像原生企業一樣思考 。

這就創造了一個清晰可見的顛覆劇本:那些沒有歷史包袱的 AI 原生新創,將以驚人的敏捷性和創新力,重新劃分市場的版圖 。

<<stingtao廣告>>
 Ideas 是一款由 AI 驅動的腦力激盪工具,能將您的想法轉化為可行的策略。從 20+ 種專業情境中進行選擇,立即開始創新。
https://ideas.stingtao.info
<<//stingtao廣告>>

AI 原生個人:你的全新超能力

從工具操作員到 AI 指揮家:你的角色已經改變

過去,你的價值取決於你多會用 Excel。

那個時代結束了。今天,你的價值取決於你多會與 AI 對話、協作與指揮 。

績效的衡量標準,不再是技術的熟練度,而是人機互動的品質 。

一個 AI 原生的工作者,不會把 AI 當成一個外部工具,而是視其為專業身份的一部分。

你不只是「使用」AI,你是在「與 AI 一同思考、透過 AI 思考、甚至超越 AI 思考」 。

你的角色從一個操作員,演變成一個混合智慧系統的「交響樂指揮家」(chef d’orchestre) ,一個 AI 的策略夥伴 。

這場變革正在夷平技能的壁壘。

過去需要專家才能完成的複雜任務,現在人人都能輕鬆上手。

這徹底改變了技能的價值,讓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策略眼光這些真正屬於人類的能力,變得前所未有的珍貴 。

同時,我們也迎來了專業角色的「大解構」(Great Unbundling)。

AI 工具並非要取代你的整個「職位」,而是自動化你職位中的某些「任務」 。

想像一位行銷專家,他的工作包含市場研究、文案撰寫、數據分析和策略規劃。如今,AI 幾乎可以完美地處理前三項。

未來專業角色將被拆解成一個個任務模組。

真正的價值將屬於那些能夠策略性地指揮一群 AI 代理人去執行這些模組,並將自己的精力專注於最高價值的環節——策略與創意的人。

一個具體案例:從 AI 賦能到 AI 原生的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 PM)這個角色,正在被 AI 即時重新定義。

未來,所有的產品經理都將是 AI 產品經理

但這並非意味著盲目追逐技術潮流。優秀的 PM 必須警惕「閃亮新物體陷阱」,始終根植於解決用戶的真實痛點,只有當 AI 是最佳解決方案時才使用它 。

這場轉變催生了三種新興的產品經理原型 :

  • AI 建構者 PM (AI builder PMs)
    直接參與 AI 模型本身的開發工作。
  • AI 體驗 PM (AI experience PMs)
    利用這些模型,精心打造前所未有的創新使用者體驗。
  • AI 增強型 PM (AI-enhanced PMs)
    運用 AI 來極大化傳統產品管理工作的成效與影響力。

AI 原生的 PM 正在採用全新的工作流程。他們可以利用 Perplexity 進行用戶研究,透過客製化的 GPT 以自己的語氣生成產品規格書,並使用 v0 快速建構 UI 模型。透過這套流程,他們能將從一個想法到一個功能性原型所需的時間,從數週縮短到僅僅數小時


新的淘金熱 — AI 原生顛覆的經濟學

這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經濟變革。

AI 原生典範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競爭格局,其經濟效益之驚人,足以顛覆整個產業。

這是一場新的淘金熱,規則正在被重新書寫。

AI 原生新創的崛起:一群新的物種

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重新定義效率的指標

AI 原生新創公司正在用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數據,重新定義效率和規模的極限。

  • 人均收入(Revenue per Employee)
    這些公司的效率高得驚人。以 Midjourney 為例,這家公司僅用 11 名員工就創造了超過 2 億美元的年收入,相當於每位員工貢獻了 1800 萬美元的驚人產值 。
    這不是個案。Anthropic 的人均收入也高達 1800 萬美元,而 Cursor 則達到了 1600 萬美元 。相比之下,即使是像微軟這樣的科技巨頭,人均收入也僅約 180 萬美元 。頂尖 AI 原生新創的平均人均年收入達到 348 萬美元,是傳統頂級 SaaS 公司的近 6 倍 。
  • 精實的超級團隊
    他們用比傳統公司小 40% 以上的團隊,就實現了PMF。
    例如,Perplexity 以不到 40 人的團隊,服務著 4000 萬用戶 。
    「10 人團隊,價值 10 億美元」的公司,正從瘋狂的想法變為現實 。
  • 資本效率與估值
    AI 原生新創公司平均比非 AI 新創公司早一年達到獨角獸地位(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 。這種火箭般的增長和高效率,讓他們在融資時處於極為有利的位置 。
    在種子輪,他們的估值就比同行高出 20%,到了 B 輪,這個溢價更是飆升至 60% 。
  • 成本結構的轉變
    成本結構從以「人」為中心(銷售、行政、研發),轉變為以「運算」為中心。
    雖然初期可能面臨較高的 API 和運算成本,但隨著 AI 模型的進步,每次互動的成本將持續下降,創造出驚人的規模經濟——收入可以翻倍,而成本幾乎不增加 。

顛覆性案例:新護城河的誕生

這些新創的成功並非偶然,他們建立了一條全新的護城河:數據飛輪(Data Flywheel),而不是演算法本身。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新創公司必須建立自己的基礎模型。但研究明確指出:「大多數成功的 AI 原生公司都建立在現有模型之上。你的優勢來自於獨特的數據和卓越的用戶體驗」 。
也有報告強調,「情境和記憶可能是新的護城河」 。
這意味著,真正的防禦壁壘在於創造一個能捕獲獨家、高品質、富含情境的用戶數據的產品。這些數據反過來又被用來微調模型、改善體驗,從而吸引更多用戶和數據 。
這個自我強化的循環——數據飛輪——才是真正難以被複製的、具有複利效應的競爭優勢。

  • Cursor AI
    一個典型的 AI 原生開發工具。它建立在開發者熟悉的 VS Code 體驗之上,但內核完全是 AI 驅動的。它能讀取整個公司的程式碼庫,提供極具情境感知能力的程式碼建議,展示了與現有工作流程無縫整合的巨大威力 。
  • Sakana AI
    這家日本新創在短短一年內成為獨角獸。它的成功秘訣是:世界級的人才(前 Google Brain 研究員)、獨特的技術路徑(「仿生學」)和精準的市場策略(專注於日語模型),成功吸引了高達 20 億美元的巨額投資 。
  • Perplexity & Midjourney
    這兩家公司完美詮釋了「銷售outcome」的模式。
    Perplexity 提供的是個人化的答案,而不只是一堆連結;Midjourney 生成的是專業級的圖像。
    兩者都以極小的團隊,撬動了龐大的用戶基礎和驚人的收入(Midjourney 年收入超過 2 億美元)。
  • WRITER
    這是一個讓企業建立自有 AI 代理人的平台。他們與 AWS 的合作,證明了擁有一個穩固的基礎設施對於擴展業務、贏得財富 500 強客戶的信任至關重要 。

「可程式化組織」的崛起

AI 原生不僅僅是創造了更高效的公司,它正在催生一種全新的組織形態——可程式化組織(Programmable Organisations)
這些組織的特點是擁有一個極度精簡的核心建設者團隊,他們透過程式碼和 AI 代理人,來協調和運營一個龐大的、全球分佈的貢獻者和系統網絡 。
傳統的組織圖在這裡被徹底顛覆。

  • 案例:
    Creem – 為新組織打造金融作業系統總部位於愛沙尼亞的金融科技新創 Creem,正是在為這種新型組織打造基礎設施。
    由兩位創辦人運營,沒有銷售團隊,卻在 10 個月內實現了超過 93 萬歐元的年化收入 。Creem 的目標是成為 AI 原生公司的「金融作業系統」,提供可程式化的工具來處理全球支付、稅務、收入自動化和多方分潤,完美契合了這種精簡、全球分佈、高度自動化的團隊需求 。
  • 案例:
    Sola – 用 AI 代理人取代傳統 BPOSola 則瞄準了另一個傳統領域:企業流程外包(BPO)。
    它用「代理人 AI 機器人」取代了傳統上外包給大型離岸團隊的重複性後勤工作,如理賠處理、數據輸入和合規審查 。
    非技術人員只需幾分鐘就能創建一個自動化流程,這些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與軟體介面互動,並在系統變更時自我修復 。這使得企業能夠在幾天內(而非幾個月)部署大規模自動化,徹底顛覆了傳統 RPA 和 BPO 的成本與時間效益 。

企業的策略抉擇:成本、效益與新機會

成本效益的重新計算:AI 原生 vs. 傳統營運

AI 原生模式在經濟效益上,遠非傳統模式所能比擬。

  • 生產力與利潤的躍升
    AI 原生企業的生產力比傳統企業高出 66%,利潤率高出 38% 。
    僅僅採用一種 AI 原生的規劃方法,每年就能帶來 350 萬美元 的效益,這來自於員工效率的提升和收入增長的加速 。
    相比之下,那些只做表面文章、部分採用 AI 的企業,僅獲得了 12% 的微薄改善 。
  • 成本結構的顛覆
    傳統模式被高昂的固定成本(尤其是人力)所拖累 。
    AI 原生模式則將成本轉化為與運算和 API 使用量掛鉤的變動成本,同時大幅降低了人事管理費用 。
    一份德國的分析報告生動地比較了參加一場貿易展覽會的高昂、投機性投資(1.5 萬至 5 萬歐元)與訂閱一個 AI 原生平台的低廉、可衡量的成本(每月約 166 美元),兩者在風險和回報的可預測性上,有著天壤之別 。
  • 真正的價值:
    競爭加速:投資回報的真正意義,不僅僅是節省成本,更是「競爭加速」(competitive acceleration) 。
    AI 正在從一個省錢的工具,演變為驅動收入的核心引擎。已有 69% 的企業利用 AI/ML 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
    領導者們預計,到 2027 年,他們由 AI 驅動的收入增長將比落後者高出 60%,成本降低多出 50% 。

真正的價值在於策略敏捷性。雖然節省成本很重要 ,但更深層的價值在於「競爭加速」 、「敏捷性與響應能力」 ,以及「卓越的敏捷性、效率和創新速度」 。
這意味著 AI 原生模式最大的好處,是增強了組織感知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必須超越傳統的財務指標,納入如「新產品上市時間」、「應對競爭威脅的速度」和「創新成功率」等二階指標。


穿越新大陸 — 挑戰與應對之道

通往 AI 原生的旅程,就像一場穿越未知大陸的遠征,充滿了障礙與挑戰。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組織在這趟旅程中必然會遇到的技術、文化、人才和治理等多重障礙,並提供應對策略。

你將面臨的挑戰

技術的枷鎖:老舊系統與數據泥沼

  • 傳統系統的詛咒
    那些僵化、陳舊的系統是你最大的敵人。要將它們改造成 AI 原生的架構,不僅困難,而且代價高昂 。
    法國的資料顯示,傳統的人力資源系統就像一個個數據孤島,阻礙了整體的視野和策略性的預判 。
  • 數據品質的噩夢
    這是最常被提及的技術障礙 。
    AI 的表現完全取決於你餵給它的數據品質。糟糕的數據、分散在各部門的數據孤島,以及混亂的數據治理,都會讓你的 AI 英雄無用武之地 。
  • 整合的複雜地獄
    在整個組織中整合五花八門的 AI 工具,很容易導致「工具泛濫」和技術債。將這些工具整合成一個統一、安全的系統,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

組織的慣性:最大的敵人是「人」

轉型成功的關鍵,往往不在技術,而在於人。

一項對 16 個頂級 AI 策略手冊的分析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AI 的成功,10% 來自演算法,20% 來自技術與數據基礎設施,而高達 70% 來自於人、流程和文化轉型

這個 70/20/10 法則是一個深刻的啟示,它直接反駁了我們過度關注技術本身的普遍傾向。

這意味著,你大部分的預算、時間和精力,都應該投入到變革管理、技能再培訓、流程再造和文化塑造上。

  • 心態的巨大鴻溝
    最大的挑戰往往是文化。你需要從一個層級森嚴、命令與控制的結構,轉變為一個鼓勵實驗、擁抱失敗、持續學習的文化 。員工中普遍存在對變革的抵觸和恐懼 。
    這種心態鴻溝也體現在 AI 工具的使用方式上。在許多團隊中,AI 的使用仍然是孤立甚至秘密的,員工們擔心使用 AI 會被視為「作弊」。
    這阻礙了知識的共享和集體能力的提升。真正的 AI 原生文化則鼓勵團隊公開協作他們的 AI 工作流程,例如創建共享的提示詞庫、使用像 NotebookLM 這樣的團隊工具,並透過共享的 AI 代理和系統將 AI 的使用常態化 。
    這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團隊協作的模式,從單打獨鬥轉向集體智慧的增強。
  • 信任的脆弱
    缺乏透明度、可解釋性和倫理監督,會侵蝕人們對 AI 的信任,讓你的轉型計畫寸步難行 。
  • 恐懼與誤解
    很多人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 AI 取代 。更嚴重的是,領導者與員工之間存在巨大的「AI 素養差距」,領導者往往低估了 AI 的實際使用情況,並誤解了其能力,導致策略與現實脫節 。

人才的難題:尋找新物種

  • 人才的極度稀缺
    從數據科學家到 MLOps 工程師,再到 AI 產品經理,對 AI 人才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供給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法國 、德國 和日本 都面臨同樣的困境。
  • 技能的全面進化
    未來需要的是技術與人文素養兼備的「混合型」人才 。新進員工需要具備對 LLM、RAG 架構和提示工程的基本理解 。
  • 領導力的真空
    一個關鍵挑戰是,缺乏具備 AI 素養的領導者。只有 1% 的領導者認為他們的公司在 AI 部署方面達到了「成熟」水平 。
    領導者必須親自下場,倡導變革,並推動技能再培訓的議程 。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導師制度的倒置」。

在 Salesforce,年輕的、AI 原生的新員工在使用新工具方面,往往比資深工程師更熟練。

這迫使了一種文化轉變:年輕一代成為老師,而資深人員必須擁抱學習,才能維持領導地位 。這是一個強大的、自下而上驅動文化變革的催化劑。這意味著,你不應只專注於自上而下的培訓,而應積極創建平台,促進這種雙向的知識流動。

治理與倫理:為力量加上枷鎖

  • 監管的迷霧
    AI 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法規的制定速度(如歐盟的《AI 法案》),這帶來了合規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
  • 偏見、公平與透明的挑戰
    AI 模型可能會放大訓練數據中存在的偏見,導致不公平的結果,損害你的聲譽 。確保透明度和可解釋性,是一個巨大的技術和倫理挑戰 。
  • 安全與隱私的紅線
    AI 帶來了新的安全漏洞,從敏感數據被輸入公共應用程式,到 AI 生成錯誤資訊的風險 。建立穩健的數據治理和安全協議,是不可或缺的底線 。

開疆拓土 — 你的 6 個月轉型遠征計畫

現在,讓我們將所有策略和原則,轉化為一個具體的、可執行的 6 個月行動計畫。

這不是一份靜態的藍圖,而是一次遠征的路線圖,旨在幫助你在這片新大陸上「插旗」,透過快速的勝利建立據點,並為長期的、可擴展的變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你的 6 個月 AI 原生轉型計畫

筆者參考了 BCG 、麥肯錫 、貝恩 、Gartner 等頂級機構的智慧,提出建議實現快速、迭代的進展。

請記住,轉型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演進的循環。這 6 個月,是啟動這個循環的第一圈。

第一階段:奠定基礎與擘劃藍圖(第 1-2 個月)

  • 目標:建立高層共識,找到最有價值的切入點,並確保領導層的全力支持。
  • 第 1 個月:評估現狀,確立願景
    • 行動 1:成立 AI 治理委員會。
      組建一個跨職能的領導團隊,最好由首席 AI 官(CAIO)或同等級的高管親自領軍 。
    • 行動 2:進行 AI 成熟度評估。
      使用結構化框架,誠實地評估你當前的 AI 成熟度、數據基礎和人才狀況 。
    • 行動 3:定義你的「北極星指標」。
      明確回答這個問題:「AI 在哪裡能為我們的業務創造最大的價值?」將轉型願景與核心業務目標緊密掛鉤 。
  • 第 2 個月:排定優先級,繪製路線圖
    • 行動 1:找出「速贏」專案。
      腦力激盪,列出所有可能的 AI 應用場景,然後根據「業務價值」和「可行性」進行排序,挑選出幾個最有潛力的試點專案 。
    • 行動 2:制定初步的轉型路線圖。
      創建一個高層次的計畫,概述未來 6-12 個月的目標、時間表和資源分配 。
    • 行動 3:啟動高階主管的 AI 素養培訓。
      讓你的領導團隊先動起來,了解 AI 的基礎知識、能力、限制和倫理考量 。

第二階段:試點驗證與基礎建設(第 3-4 個月)

  • 目標:透過專注的試點專案證明價值,開始搭建必要的數據和技術設施,並播下文化變革的種子。
  • 第 3 個月:啟動高影響力試點
    • 行動 1:組建精實的「突擊隊」。
      為你選定的 1-3 個試點專案,成立小型的、跨職能的專案團隊 。
    • 行動 2:執行為期 4 週的試點衝刺。
      遵循一個快速的框架:
      第 1 週(定義指標和基準),
      第 2 週(用現有數據建立最小可行產品 MVP),
      第 3 週(向小範圍用戶進行內部發布),
      第 4 週(衡量結果,決定擴大、迭代或終止) 。
    • 行動 3:建立數據治理框架。
      為試點專案實施初步的數據品質、安全和隱私政策。開始使用 AI 工具進行元數據管理 。
  • 第 4 個月:搭建基礎設施與基礎培訓
    • 行動 1:開始建設可擴展的基礎設施。
      根據試點的需求,開始開發你的目標數據架構和技術堆疊。選擇關鍵的雲端和 AI 平台合作夥伴 。
    • 行動 2:為關鍵團隊啟動基礎 AI 培訓。
      為參與試點的團隊,推出關於提示工程、AI 工具使用和輸出驗證的培訓 。
    • 行動 3:大聲宣傳你的早期成功。
      向整個組織展示試點的成功,建立信心,打破文化阻力 。

第三階段:擴大規模與文化深植(第 5-6 個月)

  • 目標:將成功的試點擴展到更廣的範圍,擴大文化的採納,並將 AI 原生的實踐嵌入日常工作流程。
  • 第 5 個月:擴展與流程再造
    • 行動 1:為成功的試點制定擴展計畫。
      創建一個詳細的全面部署計畫。注意應對「試點悖論」:試點階段追求速度,可能會損害後續擴展的能力。解決方案是在成功試點後,實施一個「兩週衝刺凍結期」,專門用來強化基礎設施和完善文件,確保從快速驗證到穩健擴展的平穩過渡。
    • 行動 2:開始「重塑」工作流程。
      重新設計與擴展試點相關的業務流程,使其真正成為 AI 原生的,專注於人機協作 。
    • 行動 3:建立實踐社群。
      創建內部管道(如 Slack 頻道、定期分享會),讓員工分享最佳實踐、有效的提示和學習心得,促進知識的有機傳播。
  • 第 6 個月:擴大採納與持續學習
    • 行動 1:啟動全組織的 AI 素養運動。
      向所有員工推出普遍的 AI 意識培訓,重點是願景、好處和倫理準則。
    • 行動 2:實施持續監控與反饋循環。
      建立關鍵績效指標(KPI)來追蹤模型性能、業務影響和用戶採納情況。創建正式的反饋管道 。
    • 行動 3:審查並完善你的 AI 路線圖。
      AI 治理委員會應審查這 6 個月的進展,整合學習成果,並更新未來 12-24 個月的策略路線圖 。這一步至關重要,它標誌著第一個學習週期的結束和下一個迭代週期的開始,確保你的組織能夠持續適應和進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