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Sting Tao 陶韻智

AI Native:個人,組織,企業正在被挑戰


序曲:第三次浪潮已至

在商業史上,我們正處於一個罕見的轉捩點。

第一次浪潮,是從實體到數位的轉變,它重塑了整個商業世界。那些未能將數位化融入核心的企業,早已被時代淘汰。

如今,第二次浪潮的餘波未平,第三次、也是更具顛覆性的浪潮——AI 原生(AI-Native)——已經席捲而來 。

這不是關於「數位轉型」的陳舊話題。

如果您今天才開始思考如何數位化,那麼您已經錯過了上一趟列車。

新的遊戲規則是:

如果你不是從 AI 出發來思考,你甚至無法登上這趟列車

這是一場新的「淘金熱」,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顛覆。

新一代的 AI 原生新創公司,正以極其精簡的團隊和驚人的資本效率,重新定義著成長的極限 。

然而,這場革命的基礎設施才剛剛開始建立。傳統的金融、營運和協作工具,是為上一個時代設計的,已無法滿足 AI 原生企業的速度與規模 。

從金融科技、企業流程外包(BPO) 到電信 和工作協作 ,各行各業都在被從頭重塑。

筆者將為您描繪這場革命的全景。

我們將不僅探討 AI 作為一種工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全新的存在方式——

一種正在催生「可程式化組織」(programmable organisations)的強大力量 。

這是一份為未來領導者/未來組織準備的指南,幫助您在乘勢而上,成為新時代的定義者。


新物種的誕生 — AI 是核心,而非外掛

要理解這場革命的深度,必須先釐清一個根本性的區別。

AI 原生並非在現有業務上添加 AI 功能,

而是從第一天起,就將 AI 作為組織的心臟、大腦和神經系統。

AI 原生的真正意涵:當 AI 成為企業的 DNA

想像一下,一間公司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從第一天起就是由 AI 構成的,而不是事後才安裝的附加功能 。這就是 AI 原生(AI-Native)企業的真實樣貌。

傳統公司費力地將 AI 塞進既有的工作流程,試圖優化;而 AI 原生企業則是圍繞著 AI 的無限可能,從零開始設計他們的商業模式、營運架構和客戶價值 。

關鍵的區別在於 AI 扮演的角色。

在那些「AI 賦能」或「AI 整合」的公司裡,AI 是一個很棒的工具,能幫助人類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

但在 AI 原生公司裡,AI 就是那個流程本身。如果把 AI 抽離,整個業務就會瞬間停擺 。

這不是簡單的升級,而是一場從「用 AI輔助工作」到「讓 AI 成為工作」的革命,是從被動的「記錄系統」演化為主動的「行動系統」。

這場景有點熟悉?

這就像二十年前的「雲原生」浪潮。當時,Salesforce 這樣的公司並非只是把舊軟體搬上雲端,而是創造了比傳統巨頭好上十倍的全新物種。

今天,AI 正在掀起同樣等級的滔天巨浪。矽谷、韓國和日本的AI新創高速增長也印證了這一點:AI 原生意味著 AI 已經寫入了組織的 DNA,是驅動一切的「核心引擎」,而非可有可無的「輔助工具」,整個商業帝國從誕生之初就是為 AI 量身打造的。

這不僅是技術的更迭,更是工作哲學的顛覆。

過去的數位轉型,我們思考的是如何把「人」的工作流程變得更數位化。

而 AI 原生典範則拋出了一個震撼性的問題:

「如果一個流程是為一個聰明、不知疲倦的智慧體從頭設計的,它會是什麼樣子?」

這意味著,真正的寶藏不在於效率提升(用更快的速度做同樣的事),而在於徹底的蛻變(開始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們必須從「遷就人類的極限」轉變為「圍繞 AI 的潛能來設計未來」 。

這也說明了我們將面臨一場不可避免的市場大洗牌。

就像先前的雲端革命一樣,當時的市場霸主被自己龐大的傳統架構、僵化的收費模式和沉重的客戶承諾所束縛,給了雲原生新創公司崛起的黃金機會。

歷史正在重演。對於那些老牌巨頭來說,要徹底改造自己、擁抱 AI 原生,是一項「艱鉅」、「複雜」且「緩慢」的浩大工程 。

事實上,現有企業在邏輯上不可能「原生」,但他們必須學會像原生企業一樣思考 。

這就創造了一個清晰可見的顛覆劇本:那些沒有歷史包袱的 AI 原生新創,將以驚人的敏捷性和創新力,重新劃分市場的版圖 。

<<stingtao廣告>>
 Ideas 是一款由 AI 驅動的腦力激盪工具,能將您的想法轉化為可行的策略。從 20+ 種專業情境中進行選擇,立即開始創新。
https://ideas.stingtao.info
<<//stingtao廣告>>

AI 原生個人:你的全新超能力

從工具操作員到 AI 指揮家:你的角色已經改變

過去,你的價值取決於你多會用 Excel。

那個時代結束了。今天,你的價值取決於你多會與 AI 對話、協作與指揮 。

績效的衡量標準,不再是技術的熟練度,而是人機互動的品質 。

一個 AI 原生的工作者,不會把 AI 當成一個外部工具,而是視其為專業身份的一部分。

你不只是「使用」AI,你是在「與 AI 一同思考、透過 AI 思考、甚至超越 AI 思考」 。

你的角色從一個操作員,演變成一個混合智慧系統的「交響樂指揮家」(chef d’orchestre) ,一個 AI 的策略夥伴 。

這場變革正在夷平技能的壁壘。

過去需要專家才能完成的複雜任務,現在人人都能輕鬆上手。

這徹底改變了技能的價值,讓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策略眼光這些真正屬於人類的能力,變得前所未有的珍貴 。

同時,我們也迎來了專業角色的「大解構」(Great Unbundling)。

AI 工具並非要取代你的整個「職位」,而是自動化你職位中的某些「任務」 。

想像一位行銷專家,他的工作包含市場研究、文案撰寫、數據分析和策略規劃。如今,AI 幾乎可以完美地處理前三項。

未來專業角色將被拆解成一個個任務模組。

真正的價值將屬於那些能夠策略性地指揮一群 AI 代理人去執行這些模組,並將自己的精力專注於最高價值的環節——策略與創意的人。

一個具體案例:從 AI 賦能到 AI 原生的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 PM)這個角色,正在被 AI 即時重新定義。

未來,所有的產品經理都將是 AI 產品經理

但這並非意味著盲目追逐技術潮流。優秀的 PM 必須警惕「閃亮新物體陷阱」,始終根植於解決用戶的真實痛點,只有當 AI 是最佳解決方案時才使用它 。

這場轉變催生了三種新興的產品經理原型 :

AI 原生的 PM 正在採用全新的工作流程。他們可以利用 Perplexity 進行用戶研究,透過客製化的 GPT 以自己的語氣生成產品規格書,並使用 v0 快速建構 UI 模型。透過這套流程,他們能將從一個想法到一個功能性原型所需的時間,從數週縮短到僅僅數小時


新的淘金熱 — AI 原生顛覆的經濟學

這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經濟變革。

AI 原生典範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競爭格局,其經濟效益之驚人,足以顛覆整個產業。

這是一場新的淘金熱,規則正在被重新書寫。

AI 原生新創的崛起:一群新的物種

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重新定義效率的指標

AI 原生新創公司正在用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數據,重新定義效率和規模的極限。

顛覆性案例:新護城河的誕生

這些新創的成功並非偶然,他們建立了一條全新的護城河:數據飛輪(Data Flywheel),而不是演算法本身。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新創公司必須建立自己的基礎模型。但研究明確指出:「大多數成功的 AI 原生公司都建立在現有模型之上。你的優勢來自於獨特的數據和卓越的用戶體驗」 。
也有報告強調,「情境和記憶可能是新的護城河」 。
這意味著,真正的防禦壁壘在於創造一個能捕獲獨家、高品質、富含情境的用戶數據的產品。這些數據反過來又被用來微調模型、改善體驗,從而吸引更多用戶和數據 。
這個自我強化的循環——數據飛輪——才是真正難以被複製的、具有複利效應的競爭優勢。

「可程式化組織」的崛起

AI 原生不僅僅是創造了更高效的公司,它正在催生一種全新的組織形態——可程式化組織(Programmable Organisations)
這些組織的特點是擁有一個極度精簡的核心建設者團隊,他們透過程式碼和 AI 代理人,來協調和運營一個龐大的、全球分佈的貢獻者和系統網絡 。
傳統的組織圖在這裡被徹底顛覆。

企業的策略抉擇:成本、效益與新機會

成本效益的重新計算:AI 原生 vs. 傳統營運

AI 原生模式在經濟效益上,遠非傳統模式所能比擬。

真正的價值在於策略敏捷性。雖然節省成本很重要 ,但更深層的價值在於「競爭加速」 、「敏捷性與響應能力」 ,以及「卓越的敏捷性、效率和創新速度」 。
這意味著 AI 原生模式最大的好處,是增強了組織感知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必須超越傳統的財務指標,納入如「新產品上市時間」、「應對競爭威脅的速度」和「創新成功率」等二階指標。


穿越新大陸 — 挑戰與應對之道

通往 AI 原生的旅程,就像一場穿越未知大陸的遠征,充滿了障礙與挑戰。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組織在這趟旅程中必然會遇到的技術、文化、人才和治理等多重障礙,並提供應對策略。

你將面臨的挑戰

技術的枷鎖:老舊系統與數據泥沼

組織的慣性:最大的敵人是「人」

轉型成功的關鍵,往往不在技術,而在於人。

一項對 16 個頂級 AI 策略手冊的分析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AI 的成功,10% 來自演算法,20% 來自技術與數據基礎設施,而高達 70% 來自於人、流程和文化轉型

這個 70/20/10 法則是一個深刻的啟示,它直接反駁了我們過度關注技術本身的普遍傾向。

這意味著,你大部分的預算、時間和精力,都應該投入到變革管理、技能再培訓、流程再造和文化塑造上。

人才的難題:尋找新物種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導師制度的倒置」。

在 Salesforce,年輕的、AI 原生的新員工在使用新工具方面,往往比資深工程師更熟練。

這迫使了一種文化轉變:年輕一代成為老師,而資深人員必須擁抱學習,才能維持領導地位 。這是一個強大的、自下而上驅動文化變革的催化劑。這意味著,你不應只專注於自上而下的培訓,而應積極創建平台,促進這種雙向的知識流動。

治理與倫理:為力量加上枷鎖


開疆拓土 — 你的 6 個月轉型遠征計畫

現在,讓我們將所有策略和原則,轉化為一個具體的、可執行的 6 個月行動計畫。

這不是一份靜態的藍圖,而是一次遠征的路線圖,旨在幫助你在這片新大陸上「插旗」,透過快速的勝利建立據點,並為長期的、可擴展的變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你的 6 個月 AI 原生轉型計畫

筆者參考了 BCG 、麥肯錫 、貝恩 、Gartner 等頂級機構的智慧,提出建議實現快速、迭代的進展。

請記住,轉型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演進的循環。這 6 個月,是啟動這個循環的第一圈。

第一階段:奠定基礎與擘劃藍圖(第 1-2 個月)

第二階段:試點驗證與基礎建設(第 3-4 個月)

第三階段:擴大規模與文化深植(第 5-6 個月)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