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則廣為流傳的社群貼文聲稱:「某男子因討厭鄰居,知道對方對花生醬過敏,於是將花生醬塗在手上攻擊對方;後來發現花生醬不含花生,反而成功控告花生醬廠商並獲得賠償。」
最近Threads上看到,我實在太好奇就去查了這是怎樣的判例,發現新聞出處是 Danking News 的搞笑網站。
該網站首頁標示「THIS WEBSITE SHOW FAKE NEWS FOR HUMOR」、「ALL THE NEWS IN THIS WEBSITE ARE FAKE」。頁面還以「Satirical News」標註,並明言內容完全為虛構,用於諷刺目地。
因此這則「用花生醬攻擊鄰居又起訴花生醬公司」的故事並非真實事件,僅是幽默性「佛州男子」梗圖的一部分。
花生醬標準的真實案例
繼續追查下去發現,雖然上述故事是假的,但美國曾有一場真實的花生醬標準之爭。
1950–1970 年代的花生醬標準
1959 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調查中發現部分「花生醬」產品為降低成本,加入大量氫化或植物油,使花生含量降低20%。
FDA 因此提議「花生醬含花生成分須達95%」,後來放寬為 90% 花生 的標準,並准許加糖等甜味劑。
主要品牌(如 Skippy、Jif、Peter Pan)反對此標準,認為會抑制創新且增加成本。關於標準的公開聽證持續約20 週,紀錄達8 000 頁,最終美國上訴法院在1971 年裁定花生醬必須含 至少 90% 花生且脂肪含量不超過55%。
不符合規定的產品只能標示為「peanut spread」。這場被稱為「Peanut Butter Hearings」的訴訟,顯示政府與企業為食品定義投入大量資源。
三個類似的英文案例
1 Jaffa Cakes 案:蛋糕還是餅乾?
- 背景:
1991 年英國稅務海關總署決定將 McVitie’s 公司的 Jaffa Cakes 列為部分覆巧克力餅乾並課增值稅,企業則堅持其為蛋糕。 - 裁決:
稅務審裁處詳細分析產品名稱、配方、口感、大小、包裝與陳列方式。審裁處指出,Jaffa Cakes 的麵糊由蛋、麵粉和糖制成,在烘烤過程中產生膨鬆氣孔,屬於海綿蛋糕;其質地柔軟易碎而非香脆;雖大小類似餅乾但變質時會變硬,符合蛋糕老化特徵;因此判定它是蛋糕,免徵增值稅。 - 啟示:
法官透過多因素判斷而不是僅看名稱,展現批判思考和科學分析的重要性。
2 Subway 麵包案:麵包還是甜點?
- 背景:
愛爾蘭商家 Bookfinders Ltd(Subway 加盟商)為了申請增值稅零稅率,聲稱其三明治麵包是「主食麵包」。 - 判決:
愛爾蘭最高法院指出,《1972 年增值稅法》規定麵包中糖不得超過麵粉重量的 2%。法院查明 Subway 的麵包糖含量約為麵粉重量的 10%。因此它不符合法定「麵包」定義,被歸類為含糖糕點,不享有免稅待遇。 - 啟示:
案件突顯食品分類需依據法定標準與成分而非品牌宣稱,提醒消費者和企業注重細節。
3 Crunch Berries 訴訟:彩色穀物球不代表水果
- 背景:
消費者在美國起訴百事公司旗下 Quaker Oats,聲稱「Cap’n Crunch’s Crunch Berries」麥片名稱和包裝讓人相信含有真實水果。 - 判決:
美國聯邦法官 Saundra Brown Armstrong 在審理時表示:「沒有理性的消費者會相信 Cap’n Crunch 從水果中獲得營養。」她指出產品名中的 “Berries” 永遠與 “Crunch” 一起出現;包裝展示的彩色麥片球呈紫、綠、紅等色,並無任何標示或圖示表示含有真水果。因而裁定投訴沒有根據,駁回案件。 - 啟示:
法官以理性消費者標準進行判斷,提醒公眾不要僅憑商品名稱做出過度推論。
結論
- 網路上「用花生醬攻擊鄰居並控告花生醬公司」的故事出自幽默網站 Danking News,該網站自述為發佈假新聞供娛樂之用;此故事沒有真實法律判決。
- 美國曾經的花生醬標準之爭是真實案例:經過十餘年聽證與訴訟,法院確立花生醬必須含至少 90% 花生。
- Jaffa Cakes 稅務案、Subway 麵包案與 Crunch Berries 訴訟等案例顯示,食品名稱或形象與實際成分可能不一致;透過法律程序和科學檢驗才能給出公正判決。這些案例提醒我們保持批判性思維,遇到奇聞怪談時查證來源,避免被虛假資訊所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