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AI Agent 還沒有全面落地?

根據 Gartner 最新報告指出,到 2027 年底,超過 40% 的「agentic AI 專案」將因成本飆升、商業價值不明、風險難控而被取消。
這其實提醒我們:單純「做 AI Agent」並不是保證成功,必須針對題目、預算、運算成本、價值對齊做好規劃。

為什麼要考慮token成本?

  • 若我們追求「自動 、連續 、思考 」型的 AI Agent,意思是:它不只是回答一次,而是反覆思考、確認、持續處理流程。這會「燒掉很多 token」。
  • 而這些 token 的背後,是 GPU/算力在跑、模型在運算。每次執行、每次解題,都不能完全預估會燒掉多少 token → 這在企業預算編制上是一大挑戰。
  • 與傳統 SaaS 服務模式相比:SaaS 往往是「服務更多人 → 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用量越多越划算。
  • 但 AI Agent 每做一件事,背後 GPU 起來跑、模型呼叫、資料傳輸…邊際成本高,用量放大 → 成本也幾乎線性增加,離「邊際成本趨近零」還很遠。
  • 因此,雖然用 AI Agent 有潛力,但目前「算力生 token 」還比較貴,這是一個關鍵阻礙。

預算來源與選題比技術更重要

  • 很多企業把 AI Agent 的目的放在「降低成本」,而預算來源放在 IT 部門。
  • 問題:IT 部門的預算通常在公司整體費用中比例不高(可能低於 5%)。若 token 、算力、整合成本燒過頭,預算就不夠了。且「降低成本」如果回報不明,投資 ROI 就難以算通。
  • 我建議換個角度看預算:觀察公司支出結構。人力支出佔比很大,可能超過全年總費用的 50%。
  • 若你的 AI Agent 導入是為了「重新配置人力結構」——也就是將高成本、高薪、可被 AI 部份取代或協助的工作,用 Agent 來支援/替代,這是從「人員預算」角度看的一條路。
  • 例如:已有工具如 Cursor(針對初階工程師)、Harvey(取代美國初階助理律師)、以及 Gamma(可用於分析師/顧問初階工作)……公司若從「人員預算」角度導入 AI Agent,ROI 好算很多。

那麼,該如何選題與規劃?

  1. 鎖定成本高、流程冗長、人力多的工作:從公司的人力成本結構出發,找出那些「可被 AI Agent 部分替代/強化」的職位。
  2. 聚焦高價值題目:因為 AI Agent 目前還比較貴,必須用在「代替/提升高成本人力」的場景,而不是只當作附加工具,否則燒掉的成本可能高於價值。
  3. 從人員預算出發,而非僅從 IT 成本出發:把 AI Agent 看作「人力結構再配置」的手段,而不是純 IT 效率工具。這樣預算來源、評估指標、與實施策略就會清晰。
  4. 規劃清楚 ROI 與可衡量成果:包括:人員成本節省、人力釋放可投入更高價值工作的時間、流程加速、錯誤率降低等。
  5. 建立治理/風險控管機制:包括算力成本監控、token 消耗預警、模型誤用風險、流程中斷風險。若這部分忽略,也是 Gartner 指出的失敗原因之ㄧ。

高薪員工該怎麼辦?

  • 如果某些職務被 AI Agent 部分接管,那麼原來做該職務的「高薪員工」並非一定要淘汰,而是可要轉往「更有價值、且 AI 目前不能取代的工作」── 比如策略制定、創意工作、複雜交涉、人機協作設計等。
  • 這其實是歷史上每次重大科技變革時人的角色轉變:舊的工作被機器/技術替代,人往更高階的角色移動。企業與員工都應該提早看到、提早因應。

結語

雖然 AI Agent 尚未走到「隨便用、邊際成本幾乎零」的階段,但這正是機會:如果我們用「人力配置」的思維,而不是僅僅「IT 效率」思維,選對題、找對場景,那麼導入 AI Agent 的 ROI 就變得可見、可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