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Sting Tao 陶韻智

為什麼 AI Agent 還沒有全面落地?

根據 Gartner 最新報告指出,到 2027 年底,超過 40% 的「agentic AI 專案」將因成本飆升、商業價值不明、風險難控而被取消。
這其實提醒我們:單純「做 AI Agent」並不是保證成功,必須針對題目、預算、運算成本、價值對齊做好規劃。

為什麼要考慮token成本?

預算來源與選題比技術更重要

那麼,該如何選題與規劃?

  1. 鎖定成本高、流程冗長、人力多的工作:從公司的人力成本結構出發,找出那些「可被 AI Agent 部分替代/強化」的職位。
  2. 聚焦高價值題目:因為 AI Agent 目前還比較貴,必須用在「代替/提升高成本人力」的場景,而不是只當作附加工具,否則燒掉的成本可能高於價值。
  3. 從人員預算出發,而非僅從 IT 成本出發:把 AI Agent 看作「人力結構再配置」的手段,而不是純 IT 效率工具。這樣預算來源、評估指標、與實施策略就會清晰。
  4. 規劃清楚 ROI 與可衡量成果:包括:人員成本節省、人力釋放可投入更高價值工作的時間、流程加速、錯誤率降低等。
  5. 建立治理/風險控管機制:包括算力成本監控、token 消耗預警、模型誤用風險、流程中斷風險。若這部分忽略,也是 Gartner 指出的失敗原因之ㄧ。

高薪員工該怎麼辦?


結語

雖然 AI Agent 尚未走到「隨便用、邊際成本幾乎零」的階段,但這正是機會:如果我們用「人力配置」的思維,而不是僅僅「IT 效率」思維,選對題、找對場景,那麼導入 AI Agent 的 ROI 就變得可見、可控。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