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革命下,提問力,就是生存力
我們正處於商業史上第三次巨大的典範轉移。第一次是工業革命,第二次是網際網路,而這一次,是 AI。
當 AI 能在幾秒內生成看似完美的答案、報告、甚至策略時,一個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
答案的價值正在貶值,而提問的價值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飆升。
本文寫給那些想在 AI 時代不只活下來,更要脫穎而出的決策者、創業者與專業人士。
過去,我們訓練自己成為「答案尋找者」,在資訊海中撈針,然後思考,然後判斷;
現在,我們必須升級為「問題建構師」,精準地定義問題,引導 AI 這個強大的引擎航向正確的方向。
要能把問題建構師角色做好,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構問題的問題會在哪裡?
在於我們自身的思維盲點(後續我們會稱這個為思考偏誤)。人是過去數十萬年演化過來的,思維盲點是code在DNA裡的,除非刻意練習否則是無法跳脫造物者的設計。
我們若帶著固有的偏見、未經檢視的假設去問 AI,而 AI——這個史上最聽話的實習生——會忠實地、精美地將我們的偏見與謬誤,包裝成一份看似客觀的報告,再回饋給我們。
這形成了一個危險的「認知偏誤放大迴路」。我們自以為在駕馭 AI,實際上卻是被自己的思維慣性所困,在原地打轉。
怎麼解決? AI時代下最重要的能力是需要大幅提升你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我們 就能/才能 駕馭好AI,發揮100x威力。
透過本文拆解 25 個思考中最常見的邏輯謬誤——那些潛伏在你我日常提問中的思考捷徑與陷阱,我們可以一起強化批判性思考力。
文中利用商業、生活場景,模擬你與 AI 的互動,剖析問題出在哪,並提供一套「提問升級」的框架。
這不只是一份人類偏誤清單,更是一份 AI 協作的實戰手冊。
目標只有一個:讓你從 AI 的被動使用者,進化成一個能提出好問題、引導 AI 創造真正價值的策略家。
歡迎追蹤我的 臉書 或 threads, 可以常常看到這類文章以及其他。
過濾雜訊 – 讓 AI 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先談最常見的謬誤,用不相干的資訊,模糊真正的焦點。
在跟 AI 協作時,這些謬誤會讓你的 AI 產出一堆看似頭頭是道,實則離題萬里的廢話。
AI 是個放大器,你給它一點雜訊,它能還你一篇華麗的雜訊交響樂。學會辨識這類偏誤,不是為了在辯論中贏過別人,而是為了在 AI 飽和的資訊環境中,守住你自己的認知陣地。
仔細思考:我們在利用 AI 思考,還是只是在用 AI 自我感覺良好?
1. 人身攻擊 (Ad Hominem)偏誤
- 思考陷阱:
不看對方「說了什麼」,只攻擊「他是誰」。當你無法反駁一個論點時,就轉而攻擊提出論點的人的背景、動機或人品。
政治上常用這個人類的思考缺陷引導群眾,十分有效。但我們談的是商業決策場景,自己不要被這個思考陷阱誤導了。 - 場景模擬:
你是個新創 CEO,想用 AI 分析市場趨勢。你下的指令是:「分析一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的市場預測。對了,他是個死硬的自由派,所以他對市場的看法肯定有偏見,不用太認真看待。」 - 謬誤剖析:
這不是在要求 AI 做客觀分析,而是在要求 AI 幫你證實自己的偏見:「因為這個人有某種立場,所以他的專業分析不值一看」。
AI 會很聽話地照辦,產出一份看起來很專業、但實際上充滿偏見的垃圾報告。 - 提問升級:
「拆解克魯曼近期市場預測所使用的經濟模型與數據。它的核心假設是什麼?把他的模型和另外三位觀點不同的經濟學家做個對比,用數據說話,列出各自的優缺點。」
2. 稻草人論證 (Straw Man)
- 思考陷阱:
故意扭曲、誇大或簡化對方的論點,然後攻擊這個被你捏造出來的「稻草人」,讓自己看起來輕鬆獲勝 。 - 場景模擬:
你反對市議會的「縮減車道、增設自行車道」提案。你對 AI 說:「幫我寫一篇砲火猛烈的文章,反對市議會「全面禁止汽車」、意圖摧毀商圈的瘋狂計畫。」 - 謬誤剖析:
你的指令要求 AI 攻擊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靶子(「全面禁止汽車」)。市議會從沒這麼提過。AI 會產出一篇文情並茂、慷慨激昂的討伐文,但它攻擊的是你的幻覺,不是現實。 - 提問升級:
「針對「道路瘦身」提案,做一份持平的利弊分析。引用其他城市案例,數據化地呈現它對交通流量、商家營收和居民安全的具體影響。同時,列出支持方和反對方的最強論據各三點。」
3. 紅鯡魚 (Red Herring)
- 思考陷阱:
拋出一個不相干但極具吸引力的話題,把大家的注意力從真正該討論的議題上引開 。 - 場景模擬:
你的產品漲價了,客服電話被打爆。你對 AI 指示:「草擬一份對外聲明,回應顧客抱怨。開頭先大力強調我們公司對環保的貢獻,以及最近的公益捐款事蹟。」 - 謬誤剖析:
這是典型的公關操作,因為面對的是大眾,運用的是大眾的思考偏誤。但在邏輯上是徹底的錯誤。你指示 AI 拋出一條漂亮的「紅鯡魚」,讓大家追逐你的企業社會責任,忘記追問漲價的真正原因。 - 提問升級:
或許可以先看看有沒有其他方式能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地與用戶溝通。
「草擬一份對外聲明,直面價格問題。用數據和事實,清楚解釋這次價格調整背後的成本結構變化(例如:原料成本上升 15%、研發投入增加 20%)。核心是透明,不是轉移焦點。」
4. 訴諸權威 (Appeal to Authority)
- 思考陷阱:
引用一個在該領域並非專家,或是有明顯偏見的「權威」來為自己的論點背書 。 - 場景模擬:
你是個健康內容創作者,想推廣一種新的飲食法。你對 AI 說:「寫一篇關於「鹼性水」飲食奇效的文章。多引用一些名人的見證,像是某位影帝說這讓他年輕了 20 歲。」 - 謬誤剖析:
你在訴諸一個「錯誤的權威」 。影帝的感覺很生動,但他在營養學上的專業度是零。你讓 AI 把個人見證當成科學證據,這是在誤導讀者。短線業績通常會有效增長,運用的是大眾思考上的謬誤,但長久來看品牌還是得有核心價值。 - 提問升級:
「整理關於鹼性水對人體影響的科學文獻。鎖定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如 NEJM、The Lancet)上的雙盲對照研究。總結目前科學界的共識、爭議點,以及主流健康機構(如 WHO)的官方立場。」
5. 訴諸群眾 (Appeal to Popularity)
- 思考陷阱:
主張一件事是對的,唯一的理由就是「大家都這麼認為」或「這正流行」 。 - 場景模擬:
你是個新創創辦人,正在準備募資簡報。你告訴 AI:「幫我做一頁投影片,強調「所有人都轉向去中心化社群了」,我們的 App 是下一個風口,現在不上車就來不及了!」 - 謬誤剖析:
你在用「從眾效應」製造焦慮(FOMO)。但流行不等於可行,更不等於有護城河。你讓 AI 聚焦在趨勢的喧囂上,而不是你產品的核心價值。尤其,人多的地方,by definition, 已經是紅海。真正贏的策略還是要差異化,創造獨特價值。 - 提問升級:
「做一頁投影片,用數據呈現我們 App 解決了哪個具體的市場痛點。我們的獨特功能是什麼?用戶獲取策略是什麼?盈利模式的可行性如何?市場趨勢是背景,但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才是主角。」
6. 訴諸情感 (Appeal to Emotion)
- 思考陷阱:
透過操縱聽眾的情緒(恐懼、同情、憤怒)來取代理性的論證 。 - 場景模擬:
你在為一個流浪動物組織募款。你對 AI 說:「寫一封催淚的募款信。用最讓人心碎的詞彙,描述那些在街頭淋雨發抖的小狗。目標是讓讀者一看到就想立刻捐錢,阻止這種悲劇。」 - 謬誤剖析:
這完全依賴「訴諸憐憫」。情感是重要的催化劑,但不能是論證的全部。一個好的募款論述,應該是「感動人心」與「證明有效」的結合,而不是單純的情感勒索。 - 提問升級:
「寫一封募款信。開頭用一個我們救援的真實故事引發共鳴。接著,用數據清晰說明捐款的用途和影響力,例如:『50 美元可以為 3 隻小狗打疫苗』、『我們的 TNR 計畫在去年讓流浪動物的繁殖率下降了 30%』。讓捐款者感覺他的錢不只帶來溫暖,更帶來了改變。」
7. 訴諸傳統 / 訴諸新潮 (Appeal to Tradition / Novelty)
- 思考陷阱:
認為一件事是對的,只因為它「自古以來都這樣」(訴諸傳統),或是反過來,只因為它「是最新、最潮的」(訴諸新潮)。 - 場景模擬:
公司要導入新的協作軟體,一位老經理表示反對。他讓 AI:「幫我寫封信給團隊,說明為什麼我們該堅持用舊的 Excel 表格。重點強調『這套方法我們用了十年,一直都沒問題』,沒必要瞎忙。」 - 謬誤剖析:
這是典型的「訴諸傳統」。用得久不代表效率高,更不代表能適應未來的挑戰。這位經理把習慣誤當成了優勢。 - 提問升級:
「針對『舊 Excel 系統』和『新協作軟體』,做一份量化的比較分析報告。從以下五個維度評估:1. 完成核心任務的平均耗時;2. 人為錯誤率;3. 數據安全性;4. 跨平台協作能力;5. 長期擴展性。基於數據,提出決策建議。」
拆解假設 – 找出藏在你問題裡的隱形地雷
這一章的謬誤,比第一章更隱蔽。它們的問題不在於引入了無關資訊,而在於你的提問本身,就包藏了一個未經證實、甚至完全錯誤的假設。
AI 沒有人類的常識和批判性,你給它一個有問題的地基,它會毫不猶豫地在上面蓋起一座看似宏偉,實則一推就倒的摩天大樓。
例如,你若問 AI:「我們是要選擇策略 A 還是策略 B?」,AI 會立刻投入全部算力去分析 A 和 B,而永遠不會提醒你:「老闆,其實還有 C、D、E 選項,而且可能都比 A 和 B 更好。」
因此,最高級的 AI 協作,是一種向內的自我審查。在把問題丟給 AI 之前,先學會拆解自己的問題,把裡面的隱藏假設全都揪出來。
AI 是一面鏡子,它照見的,是你自己思維的清晰度。
8. 竊取論點 / 循環論證 (Begging the Question / Circular Reasoning)
- 思考陷阱:
在論證的前提中,就已經偷偷把結論當作是真的了。這是一種「我說的對,因為我說的都對」的邏輯死循環 。 - 場景模擬:
你讓 AI 幫你寫產品介紹:「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公司的軟體是市場上最好的。重點圍繞它『領先業界的設計』和『卓越超群的功能』來寫。」 - 謬誤剖析:
你的指令已經「竊取了論點」。你讓 AI 證明軟體是最好的,但給它的論據卻是「因為它很領先、很卓越」。這等於在說:「我們的軟體最好,因為它最好。」AI 被你關在一個無法證明的邏輯迴圈裡 。 - 提問升級:
「把我們的軟體和市場上三大競爭對手做個對標分析。從處理速度、功能完整性、用戶滿意度評分、第三方評測報告這四個客觀維度,製作一個比較表格。明確指出我們在哪裡勝出,又在哪裡有待加強。」
9. 假兩難 / 非黑即白謬誤 (False Dilemma / Either-Or Fallacy)
- 思考陷阱:
刻意把複雜的情況簡化成只有兩種極端的選項,逼人選邊站,而忽略了所有中間地帶和第三種可能性 。 - 場景模擬:
- 你是一位政策幕僚,需要撰寫能源政策白皮書。你指示 AI:「草擬一份政策說帖,核心論點是:我們要麼全力發展核能,要麼就等著經濟因缺電而崩潰。」
- 謬誤剖析:
- 你製造了一個「假兩難」。你把光譜的兩個極端當成了唯一的選項,直接排除了太陽能、風能、儲能技術、節能方案等所有其他路徑。你讓 AI 在一個你預設的、狹隘的戰場裡廝殺。
- 提問升級:
「針對未來 20 年的能源戰略,生成一份全面的選項分析報告。評估至少五種能源路徑(例如:核能、再生能源、天然氣、儲能、需求端管理)的成本、穩定性、環保衝擊和國安風險。最後,提出三種不同側重的混合能源配置方案。」
10. 滑坡謬誤 (Slippery Slope)
- 思考陷阱:
主張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改變,將會像雪球一樣,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一個災難性的結果,但對這個連鎖反應的必然性卻提不出任何證據 。 - 場景模擬:
你是一位家長,要寫信給學校,反對高中生在午餐時間用手機。你對 AI 說:「幫我寫一篇立場強硬的演講稿。重點是,今天我們讓他們午休用手機,明天他們就會在課堂上用,然後成績一落千丈,沉迷社群,最後整個人生都毀了!」 - 謬誤剖析:
你在建構一個「滑坡」。從「午休用手機」到「人生全毀」,中間的每一個因果連結都是你的腦補,缺乏證據支持。你讓 AI 把你的焦慮,渲染成一個必然發生的未來。 - 提問升級:
「研究關於『在非教學時間允許高中生使用手機』的相關政策研究。總結實證數據,分析這項政策對學生的社交行為、網路霸凌發生率、以及課堂專注力的正面與負面影響。同時,列出潛在風險的配套管理措施。」
11. 既定觀點問題 / 複合問題 (Loaded Question)
- 思考陷阱:
在問題中,巧妙地植入一個未經證實的、帶有引導性的假設。 - 場景模擬:
你是個記者,準備採訪一家剛發生個資外洩事件的公司的 CEO。你讓 AI 幫你準備問題:「幫我列個採訪問題清單。第一個問題就直接切入重點:『貴公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不再關心用戶隱私的?』」 - 謬誤剖析:
這是個典型的「既定觀點問題」。你的問題預設了「該公司已經不再關心用戶隱私」,而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被證明的結論。無論對方怎麼回答,都等於默認了你的這個前提。 - 提問升級:
「針對這次個資外洩事件,幫我設計一套採訪 CEO 的問題。問題應圍繞三個層次:1. 事實層面(發生了什麼?影響範圍多大?);2. 應對層面(公司採取了哪些補救措施?);3. 預防層面(未來將如何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12. 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No True Scotsman)
- 思考陷阱:
當你的一個普遍性主張被反例挑戰時,你不是修正你的主張,而是臨時修改你的定義,把那個反例「開除」出去,以維持你論點的「純潔性」 。 - 場景模擬:
你正在跟 AI 爭論企業文化。- 你: 「所有成功的科技新創,都有一種『拼命三郎』的狼性文化。」
- AI: 「這個觀點很普遍,但像 Basecamp 這樣的成功公司,就明確反對加班,提倡工作與生活平衡。」
- 你: 「那好,幫我生成一段論證,說明為什麼 Basecamp 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科技新創。」
- 謬誤剖析:
你在面對反例時,不是修正自己的假設,而是移動球門。你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臨時發明了一個更嚴格的「真正科技新創」的定義,把 Basecamp 這個礙事的傢伙給踢了出去。 - 提問升級:
「我的假設是:『狼性文化』與科技新創的成功高度相關。請用數據驗證或挑戰這個假設。分析近十年來估值成長最快的前 50 家新創公司,研究他們的企業文化,並分析文化類型與成功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13. 訴諸無知 (Appeal to Ignorance)
- 思考陷阱:
主張一件事是真的,只因為目前沒人能證明它是假的;或者反過來,主張一件事是假的,只因為目前沒人能證明它是真的 。 - 場景模擬:
你對另類療法感興趣,讓 AI 寫文章:「寫一篇關於水晶療法對焦慮症功效的文章。論點要強調,既然科學界從來沒有研究能『推翻』它的效果,那它肯定就是有效的。」 - 謬誤剖析:
你把「缺乏反證」當成了「證實的證據」。舉證的責任,永遠在提出正面主張的那一方,而不是在質疑方。你讓 AI 把科學的留白,當成了支持你信念的空間。 - 提問升級:
「總結目前關於水晶療法作為焦慮症治療方案的科學研究現狀。是否有任何隨機對照試驗(RCT)?結果如何?如果沒有,主流醫學界對其作用機制的理論可信度,以及潛在的安慰劑效應,有何評論?」
強化證據 – 別讓 AI 用薄弱的數據蓋出空中樓閣
這一章的謬誤,根源在於證據基礎的薄弱或錯誤解讀。
AI 是個強大的模式識別機器,但它缺乏人類科學家那種區分「有意義的信號」與「隨機的雜訊」的直覺。
你給它一堆雜亂的數據,叫它「找個關聯性出來」,它幾乎總能找到,因為在任何大數據中,巧合的假性相關必然存在。你拿著 AI 找到的「數據洞見」,興高采烈地去制定策略,結果可能錯得一敗塗地。
這裡的謬誤不在 AI 的計算能力,而在於我們對其產出的輕信。
AI 時代的新素養,不僅是數據科學,更是科學哲學。
你必須學會把 AI 當作一個「假設生成器」,而不是「事實驗證器」。
它幫你找到可能的方向,但驗證方向是否正確,那是你的工作。
14. 草率歸納 (Hasty Generalization)
- 思考陷阱:
用一個極小的、不具代表性的樣本,就匆忙地得出一個關於整體的普遍結論 。 - 場景模擬:
你的新產品剛上市,你看到一則一星負評,立刻截圖丟給 AI:「根據這則評論,幫我寫一份報告,分析這次產品發布的全面失敗,以及顧客普遍的強烈不滿。」 - 謬誤剖析:
這是典型的「草率歸納」。你用一個 n=1 的樣本,就想推斷整個市場的反應。這在統計上是荒謬的,你讓 AI 把單一的抱怨,放大成市場的共識。 - 提問升級:
「我上傳了 500 則關於新產品的顧客評論。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分析這些數據。統計正面、負面、中性評論的比例。並提取出前五大優點和前五大缺點的關鍵詞。」
15. 軼事證據 (Anecdotal Evidence)
- 思考陷阱:
用一個生動的個人故事或孤立的案例,來挑戰或否定大量的統計數據和科學共識 。 - 場景模擬:
你對 AI 說:「我爺爺每天抽一包菸,活到了 95 歲。幫我寫一段論證,說明吸菸的健康風險被嚴重誇大了。」 - 謬誤剖析:
你用一個極具戲劇性的「誤導性鮮活個案」,試圖推翻幾十年來、涵蓋數百萬人的流行病學研究。你讓 AI 把一個統計上的異常值,置於科學證據之上。 - 提問升級:
「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疾管局(CDC)的數據,全面概述吸菸的健康風險。同時,研究『統計倖存者』的概念。解釋有哪些潛在因素(如基因、生活方式)可能讓極少數個體長壽,並闡明為何這些個案不能否定對整體人口的風險評估。」
16. 後此謬誤 (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 思考陷阱:
拉丁文原意是「在這之後,所以是因為這個」。僅僅因為 B 事件發生在 A 事件之後,就想當然地認為 A 是 B 的原因 。 - 場景模擬:
你是城市經理,你對 AI 說:「我們上個月剛上線了新的市政網站,這個月市民服務電話就少了 20%。快幫我寫份報告給議會,慶祝新網站在減輕同仁工作負擔上的巨大成功。」 - 謬誤剖析:
你從時間的先後順序,輕率地跳到了因果關係。電話量下降,可能有無數其他原因(季節性因素、某項大型活動結束等)。你讓 AI 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為你編造一個完美的成功故事。 - 提問升級:
「新網站上線後,市民服務電話下降了 20%。請設計一個研究方案,來驗證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我們需要分析哪些數據(例如:網站各功能點擊率、用戶調查回饋、電話通話類型分類)?除了新網站,請提出另外至少三個可能導致電話量下降的替代理論。」
17. 相關不蘊涵因果 (Correlation/Causation Fallacy)
- 思考陷阱:
這是「後此謬誤」的廣義版本。錯誤地假設只要兩件事物有相關性,就一定有因果關係 。 - 場景模擬:
你是個數據分析師,你把數據丟給 AI:「數據顯示,冰淇淋銷量和溺水死亡人數有強烈的正相關。幫我寫份政策建議,建議在海灘和泳池周邊限制冰淇淋販售,以提升公共安全。」 - 謬誤剖析:
這是統計學入門的經典謬誤。你混淆了相關與因果。冰淇淋和溺水,都是由第三個潛在變數——「炎熱天氣」——所驅動的。你讓 AI 基於一個虛假的因果關係,提出一個荒謬的政策建議 。 - 提問升級:
「數據顯示冰淇淋銷量與溺水人數有強烈正相關。請分析這個關係。提出至少三種可能的因果模型,包括存在『潛在混淆變數』的可能性。我們需要收集哪些額外數據(例如:每日氣溫、海灘遊客數),來檢驗第三變數才是真正原因的假設?」
18. 採櫻桃 / 隱瞞證據 (Cherry Picking / Suppressed Evidence)
- 思考陷阱:
只挑選對自己有利的證據,同時刻意忽略或隱藏那些對自己不利的證據,以創造一個片面的、誤導性的結論 。 - 場景模擬:
你是個競選總幹事,你對 AI 說:「回顧過去四年的經濟數據。只挑那些表現好的指標(例如:特定股票指數、某些行業的利潤),幫我寫一篇演講稿,宣稱我們的政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 謬誤剖析:
你的指令就是在教 AI 如何「採櫻桃」。你讓 AI 透過策略性地隱瞞通膨率、薪資增長停滯、失業率等數據,來建構一個虛假的、片面的美好景象。 - 提問升級:
- 「對過去四年的經濟狀況,做一次全面的、平衡的分析。生成一套關鍵經濟指標的儀表板,必須包括 GDP 增長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家庭收入中位數、失業率和勞動參與率。撰寫一份總結,既要肯定成就,也要直面挑戰。」
19. 賭徒謬誤 (Gambler’s Fallacy)
- 思考陷阱:
錯誤地相信,在一個隨機的獨立事件序列中,如果某個結果出現的頻率異常高,那麼接下來它出現的機率就會變低(反之亦然) 。 - 場景模擬:
你是個投資人,看到某支股票連跌五天。你問 AI:「分析一下 XYZ 股票。既然它都連跌五天了,肯定是『跌深反彈』的時候了。幫我寫個論證,說明明天上漲的機率極高,現在是強力買入點。」 - 謬誤剖析:
你把賭桌上的「賭徒謬誤」,投射到了複雜的金融市場上。在一個簡化的模型裡,過去的股價並不影響未來的機率。你讓 AI 用一個錯誤的直覺,來合理化一個高風險的投資決策。 - 提問升級:
「對 XYZ 股票進行一次標準的金融分析。從技術面,分析它的移動平均線和相對強弱指數(RSI)。從基本面,分析它的本益比、最新財報和行業前景。在分析中,明確排除『連跌天數』這個預測因子。基於這些模型,給出未來一周股價走勢的機率分佈。」
20. 德州神槍手謬誤 (Texas Sharpshooter Fallacy)
- 思考陷阱:
先隨意地開槍(收集數據),然後在彈孔最密集的地方畫上靶心(找到一個模式),最後宣稱自己是神槍手(賦予這個模式意義)。這是一種在隨機雜訊中「事後諸葛」地尋找意義的謬誤 。 - 場景模擬:
你是個行銷分析師,你對 AI 說:「這裡有 10,000 名顧客的數據,幫我掃描一下,找找有沒有什麼有趣的集群。嘿!你看,住在俄亥俄州又養貓的人,購買我們產品的機率高了 5%!太棒了,快寫份報告,建議我們立刻針對『俄亥俄州的貓奴』發動一場大型行銷戰役。」 - 謬誤剖析:
你犯了典型的「德州神槍手謬誤」。在海量數據中,你總能找到一些看似顯著的隨機集群。你把一個可能是巧合的發現,當成了一個可行的商業策略。你讓 AI 把一個事後發現的模式,當成了一個事前可預測的信號。 - 提問升級:
「分析我們的顧客數據,生成五個關於我們核心客群的『數據驅動假設』。針對每一個假設,設計一個我們可以執行的 A/B 測試方案,來驗證這個相關性是真實的因果關係,而不只是一個統計上的巧合。」
精準表達 – 用清晰的邏輯,杜絕 AI 的胡說八道
最後這一章的偏誤,源於語言的模糊和邏輯結構的缺陷。
AI 是一個極度「字面主義」的工具。它無法像人類一樣,理解你話語中的潛台詞、上下文或微妙的語氣轉換。
你給它一個有歧義的詞,它就可能在兩種含義之間跳來跳去而不自知;你給它一個結構有問題的邏輯指令,它會忠實地沿著這個錯誤的結構,推導出一個荒謬的結論。
大型語言模型的核心是「預測下一個最可能的詞」,它們是語法和語義模式的大師,但不是邏輯推理的專家。它們能模仿邏輯,但不懂邏輯。因此,與 AI 協作,迫使我們在自己的語言和邏輯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精確。
你不能指望 AI「猜到你的意思」或「通靈」,你必須精確地「說出你的意思」。
從這個角度看,AI 是我們最好的思維清晰度教練。
21. 一詞多義 / 語義模糊 (Equivocation)
- 思考陷阱:
在同一個論證中,利用一個詞語的多重含義,偷偷地轉換概念,讓一個看似合理的論證,實際上是建立在文字遊戲之上 。 - 場景模擬:
你想讓 AI 幫你寫一段關於言論自由的辯論稿:「幫我寫一段論證,主張我們必須捍衛言論自由的『權利』(right)。然後,再論證既然我有表達意見的『權利』(right),那我的意見就不可能是錯的(right)。」 - 謬誤剖析:
你在「right」這個詞上玩了文字遊戲。第一個「right」是法律上的權利(legal right),第二個「right」是事實上的正確(factually correct)。你讓 AI 把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建構了一個詭辯。 - 提問升級:
「請分別解釋:1.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言論自由權』的法律定義與界線。2. 知識論中,一個觀點的『認知證成』(epistemic justification)是什麼意思?以及,『持有觀點的權利』和『觀點本身的正確性』之間有何區別?」
22. 合成謬誤 / 分割謬誤 (Composition / Division Fallacy)
- 思考陷阱: 合成謬誤:
錯誤地假設,對「部分」成立的特質,對「整體」也一定成立。分割謬誤:反過來,錯誤地假設,對「整體」成立的特質,對其中每一個「部分」也一定成立 。 - 場景模擬(合成謬誤):
你是個體育評論員,看到一支新組建的籃球隊,每個位置都是頂級球星。你讓 AI:「這支全明星隊的每個球員都是聯盟第一。幫我寫篇分析,論證這支球隊將是史上最強,無人能敵。」 - 謬誤剖析:
這是「合成謬誤」。五個最強的個體,不等於一個最強的團隊。你忽略了團隊化學反應、戰術配合、球權分配等決定團隊戰力的關鍵因素。 - 提問升級:
「分析這支新組建的全明星隊。首先,列出每位球員的個人優勢。其次,基於球員的技術特點和過往數據,分析在團隊配合上可能出現的挑戰(例如:防守漏洞、進攻節奏衝突)與潛在的協同效應。」
23. 謬誤謬誤 (The Fallacy Fallacy)
- 思考陷阱:
因為對方為一個結論提出的「論證」是錯誤的(犯了謬誤),所以就斷定他的「結論」本身也一定是錯的 。 - 場景模擬:
你在跟一個聊天機器人對話:- 聊天機器人: 「你應該多吃蔬菜,因為某位大明星也推薦這麼做。」(訴諸權威謬誤)
- 你: 「哈!你犯了訴諸權威的謬誤。所以你的結論是錯的。幫我生成一段論證,說明多吃蔬菜其實對身體不好。」
- 謬誤剖析:
你正確地指出了對方的謬誤,但接著自己卻犯了「謬誤謬誤」。對方用了一個爛理由,不代表他的結論就是錯的。一個正確的結論,也可能被一個糟糕的論證所支持。 - 提問升級:
「你剛剛用了一個訴諸權威的謬誤。請撤回那個論證。現在,請為『多吃蔬菜有益健康』這個結論,提供一個新的、只基於同行評審的科學研究和主流公共衛生機構報告的論證。」
24. 肯定後件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 思考陷阱:
一種形式上的邏輯錯誤。它的結構是:「如果 P,則 Q。現在 Q 發生了。所以,一定是 P 造成的。」(例如:如果下雨,地上會濕。現在地上濕了。所以,一定是下雨了。)這個推論是無效的,因為可能是灑水車經過 。 - 場景模擬:
你是個商業分析師,你對 AI 說:「我們最成功的競爭對手,都有龐大的行銷預算。我們公司最近也大幅增加了行銷預算。請生成一份預測報告,說明我們現在也將躋身成功者之列。」 - 謬誤剖析:
你潛在的邏輯是:「如果一家公司成功(P),它就有高行銷預算(Q)。我們現在有高行銷預算(Q)。所以,我們將會成功(P)。」這是典型的「肯定後件」。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高預算可能只是成功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 提問升級:
「分析我們前三大成功競爭對手的商業模式。拆解他們成功的關鍵驅動因素,權重可能包括:產品創新、供應鏈效率、客戶服務、品牌價值,以及行銷支出。基於這個多因素模型,建議我們應該在哪些槓桿效益最高的領域進行投資。」
25. 否定前件 (Denying the Antecedent)
- 思考陷阱:
另一種形式上的邏輯錯誤。結構是:「如果 P,則 Q。現在 P 沒發生。所以,Q 也一定不會發生。」(例如:如果下雨,地上會濕。現在沒下雨。所以,地上一定不濕。)這同樣是無效的,灑水車還是可能讓地變濕 。 - 場景模擬:
你是個學生,你對 AI 說:「我的教授說,如果我抄襲論文(P),我就會被當掉(Q)。我沒有抄襲(非 P)。請幫我的論文寫個結論,充滿自信地宣告我因此一定不會被當掉(非 Q)。」 - 謬誤剖析:
這是「否定前件」。不抄襲,只是避開了一種被當掉的方式。你仍然可能因為論點薄弱、資料錯誤、或沒達到作業要求而被當掉。 - 提問升級:
「我附上了這份論文的評分標準和我的草稿。請扮演一位嚴格的評審,根據評分標準的每一項(例如:論點清晰度、證據使用、分析深度、結構完整性),逐一檢視我的草稿。指出我的論文在哪裡可能存在被扣分甚至被當掉的風險,並提供具體的修改建議。」
從提示語工程師,到策略性思考者
走完這 25 個思維陷阱,你應該明白一件事:最高級的 AI 協作,是一場自我的修行與大幅升級。
我們的目標,不是在提示語中加入幾個花俏的關鍵詞,而是要在按下「Enter」鍵之前,就完成一次對自我思維的審查與清理。
這要求我們完成一次關鍵的角色轉變:
從答案的索取者,進化為問題的建構者。
在 AI 時代,最頂尖的人才,不會是那些鑽研各種提示語技巧的「提示語工程師」,而是那些能運用對邏輯、策略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來引導 AI 進行深度探索的「蘇格拉底式引導者」。
他們挑戰假設,要求 AI 提供多種視角,並且永遠堅持基於紮實證據的推理。
在一個 AI 能輕易提供「是什麼」(What)的世界裡,人類不可取代的價值,在於定義「為什麼」(Why)和「如何做」(How)。
掌握這份以謬誤識別為基礎的提問藝術,不僅是為了從 AI 那裡得到更好的答案。它是在這個加速變化的時代,進行更清晰思考、做出更明智決策的核心能力。
這,才是你在 AI 時代真正的護城河。
歡迎追蹤我的 臉書 或 threads, 可以常常看到這類文章以及其他。
25 個 AI 協作思考陷阱速查表
思考陷阱 | 核心定義 | AI 協作陷阱(你的錯誤指令) | 提問升級策略 |
1. 人身攻擊 (Ad Hominem) | 攻擊「誰說的」,而非「說了什麼」。 | 基於某人的身份或動機,讓 AI 否定其觀點。 | 聚焦於論點的證據與邏輯,明確要求 AI 排除來源的個人特質。 |
2. 稻草人 (Straw Man) | 扭曲對手論點,再攻擊這個虛假的靶子。 | 要求 AI 去反駁一個被你誇大或捏造的立場。 | 精準、中性地陳述你想分析的立場,要求 AI 挑戰其最強版本。 |
3. 紅鯡魚 (Red Herring) | 拋出無關議題,轉移焦點。 | 指示 AI 透過強調次要的正面資訊,來迴避核心的棘手問題。 | 指令必須直搗黃龍,要求 AI 直接回應核心議題,提供透明資訊。 |
4. 訴諸權威 (Appeal to Authority) | 引用不相關領域的專家或名人來背書。 | 要求 AI 把名人或非專家的意見當成主要證據。 | 要求 AI 引用來自相關領域、具備資格的專家或同行評審研究的證據。 |
5. 訴諸群眾 (Appeal to Popularity) | 主張某件事是對的,只因為它很流行。 | 要求 AI 基於「趨勢」或「大家都在做」來論證一個想法的價值。 | 聚焦於產品或想法的內在價值、數據和客觀優勢,而非流行度。 |
6. 訴諸情感 (Appeal to Emotion) | 用情緒渲染代替邏輯論證。 | 指示 AI 使用引發同情、恐懼的語言,而非事實和數據。 | 要求 AI 平衡情感敘事與數據支持,解釋「為何」支持是理性的。 |
7. 訴諸傳統/新潮 (Appeal to Tradition/Novelty) | 主張某事更好,只因為它舊(或新)。 | 基於「一直都這樣」或「這是最新趨勢」來為決策辯護。 | 要求 AI 對新舊選項進行基於客觀指標(效率、成本)的量化比較。 |
8. 竊取論點 (Begging the Question) | 前提中已經包含了結論。 | 在指令中嵌入結論(例如:「解釋為何我們卓越的產品是最好的」)。 | 提出中立問題,要求 AI 根據外部證據和競爭比較來得出結論。 |
9. 假兩難 (False Dilemma) | 把世界簡化成非黑即白,忽略其他選項。 | 指示 AI 在兩個極端選項之間做文章,排除所有中間可能性。 | 要求 AI 探索、比較和評估多個可行的選項或策略。 |
10. 滑坡謬誤 (Slippery Slope) | 無證據地誇大一個小動作的連鎖災難後果。 | 要求 AI 基於一個未經證實的、誇大的因果鏈來構建論證。 | 要求 AI 專注於一個行動的直接、可驗證的影響,引用數據佐證。 |
11. 既定觀點問題 (Loaded Question) | 問題中暗藏了一個未經證實的假設。 | 提出一個預設了負面結論的問題(例如:「你為何停止關心…?」)。 | 將問題重構成中立、開放式的提問,旨在獲取事實而非確認偏見。 |
12. 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No True Scotsman) | 為了維護觀點,臨時修改定義以排除反例。 | 在 AI 提出反例後,要求 AI 用一個更狹隘的定義來排除它。 | 鼓勵 AI 測試一個明確的假設,並接受所有相關數據,而非修改定義。 |
13. 訴諸無知 (Appeal to Ignorance) | 主張某事為真,只因沒人能證明它為假。 | 論證某療法有效,因為沒有研究證明其無效。 | 要求 AI 總結支持某個主張的「正面證據」,而非僅僅是缺乏反證。 |
14. 草率歸納 (Hasty Generalization) | 用極小的樣本得出普遍結論。 | 要求 AI 基於單一數據點(如一則評論)撰寫一份趨勢報告。 | 指示 AI 分析一個具統計顯著性的大樣本,並從中識別模式。 |
15. 軼事證據 (Anecdotal Evidence) | 用個人故事代替統計證據。 | 要求 AI 基於一個戲劇性的個案,來反駁廣泛的科學共識。 | 要求 AI 區分個人軼事與大規模研究的結論,並以後者為準。 |
16. 後此謬誤 (Post Hoc) | 認為時間上先發生,就是原因。 | 指示 AI 斷定事件 A 導致了事件 B,只因 B 發生在 A 之後。 | 要求 AI 提出並評估多個可能的解釋,並設計方案來測試因果。 |
17. 相關不蘊涵因果 (Correlation/Causation) | 混淆相關性與因果關係。 | 要求 AI 基於兩個變數的相關性,提出政策或商業建議。 | 要求 AI 尋找潛在的第三變數,並解釋為何相關性不足以證明因果。 |
18. 採櫻桃 (Cherry Picking) | 只挑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 明確指示 AI 只使用正面數據,來建構一個片面的成功故事。 | 要求 AI 進行平衡分析,同時呈現支持與反對某立場的數據。 |
19. 賭徒謬誤 (Gambler’s Fallacy) | 相信獨立隨機事件中,過去會影響未來。 | 主張某資產「勢必」反彈,只因它已連續下跌。 | 要求 AI 基於基本面或技術指標分析,明確排除「連勝/連敗」紀錄。 |
20. 德州神槍手 (Texas Sharpshooter) | 在隨機數據中,事後畫靶找意義。 | 在數據中發現一個隨機集群,然後要求 AI 圍繞它建立策略。 | 用 AI 生成假設,然後要求它設計一個前瞻性的測試來驗證該假設。 |
21. 一詞多義 (Equivocation) | 在論證中,偷偷轉換一個詞的含義。 | 要求 AI 混淆一個詞的法律含義與其口語含義,以得出錯誤結論。 | 要求 AI 為關鍵術語提供明確定義,並在整個分析中保持一致。 |
22. 合成/分割謬誤 (Composition/Division) | 錯誤地將部分的屬性歸於整體,或反之。 | 主張一個由明星組成的團隊,必定是最好的團隊(合成謬誤)。 | 要求 AI 分析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互動,考慮協同效應或結構性因素。 |
23. 謬誤謬誤 (The Fallacy Fallacy) | 因對方的論證有誤,就斷定其結論為假。 | 在 AI 使用錯誤論證後,要求它生成一個反駁該結論的論證。 | 指出 AI 的謬誤,並要求它為同一個結論提供一個基於健全邏輯的新論證。 |
24. 肯定後件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 形式謬誤:若 P 則 Q,Q 為真,故 P 為真。 | 主張因為我們做了成功公司的某個動作,我們也將會成功。 | 要求 AI 分析成功的「所有」必要條件,而不僅僅是一個相關條件。 |
25. 否定前件 (Denying the Antecedent) | 形式謬誤:若 P 則 Q,P 為假,故 Q 為假。 | 主張因為我避免了一個失敗的原因,所以我將不會失敗。 | 要求 AI 評估所有可能導致某個結果的路徑,而非僅僅是排除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