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Sting Tao 陶韻智

提升AI literacy: 駕馭 AI 的 25 個思考陷阱與好的提問框架

AI革命下,提問力,就是生存力

我們正處於商業史上第三次巨大的典範轉移。第一次是工業革命,第二次是網際網路,而這一次,是 AI。

當 AI 能在幾秒內生成看似完美的答案、報告、甚至策略時,一個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

答案的價值正在貶值,而提問的價值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飆升。

本文寫給那些想在 AI 時代不只活下來,更要脫穎而出的決策者、創業者與專業人士。

過去,我們訓練自己成為「答案尋找者」,在資訊海中撈針,然後思考,然後判斷;

現在,我們必須升級為「問題建構師」,精準地定義問題,引導 AI 這個強大的引擎航向正確的方向。

要能把問題建構師角色做好,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構問題的問題會在哪裡?

在於我們自身的思維盲點(後續我們會稱這個為思考偏誤)。人是過去數十萬年演化過來的,思維盲點是code在DNA裡的,除非刻意練習否則是無法跳脫造物者的設計。

我們若帶著固有的偏見、未經檢視的假設去問 AI,而 AI——這個史上最聽話的實習生——會忠實地、精美地將我們的偏見與謬誤,包裝成一份看似客觀的報告,再回饋給我們。

這形成了一個危險的「認知偏誤放大迴路」。我們自以為在駕馭 AI,實際上卻是被自己的思維慣性所困,在原地打轉。

怎麼解決? AI時代下最重要的能力是需要大幅提升你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我們 就能/才能 駕馭好AI,發揮100x威力。

透過本文拆解 25 個思考中最常見的邏輯謬誤——那些潛伏在你我日常提問中的思考捷徑與陷阱,我們可以一起強化批判性思考力。

文中利用商業、生活場景,模擬你與 AI 的互動,剖析問題出在哪,並提供一套「提問升級」的框架。

這不只是一份人類偏誤清單,更是一份 AI 協作的實戰手冊。

目標只有一個:讓你從 AI 的被動使用者,進化成一個能提出好問題、引導 AI 創造真正價值的策略家。

歡迎追蹤我的 臉書 threads, 可以常常看到這類文章以及其他。

過濾雜訊 – 讓 AI 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先談最常見的謬誤,用不相干的資訊,模糊真正的焦點。

在跟 AI 協作時,這些謬誤會讓你的 AI 產出一堆看似頭頭是道,實則離題萬里的廢話。

AI 是個放大器,你給它一點雜訊,它能還你一篇華麗的雜訊交響樂。學會辨識這類偏誤,不是為了在辯論中贏過別人,而是為了在 AI 飽和的資訊環境中,守住你自己的認知陣地。

仔細思考:我們在利用 AI 思考,還是只是在用 AI 自我感覺良好?

1. 人身攻擊 (Ad Hominem)偏誤

2. 稻草人論證 (Straw Man)

3. 紅鯡魚 (Red Herring)

4. 訴諸權威 (Appeal to Authority)

5. 訴諸群眾 (Appeal to Popularity)

6. 訴諸情感 (Appeal to Emotion)

7. 訴諸傳統 / 訴諸新潮 (Appeal to Tradition / Novelty)

拆解假設 – 找出藏在你問題裡的隱形地雷

這一章的謬誤,比第一章更隱蔽。它們的問題不在於引入了無關資訊,而在於你的提問本身,就包藏了一個未經證實、甚至完全錯誤的假設。
AI 沒有人類的常識和批判性,你給它一個有問題的地基,它會毫不猶豫地在上面蓋起一座看似宏偉,實則一推就倒的摩天大樓。
例如,你若問 AI:「我們是要選擇策略 A 還是策略 B?」,AI 會立刻投入全部算力去分析 A 和 B,而永遠不會提醒你:「老闆,其實還有 C、D、E 選項,而且可能都比 A 和 B 更好。」
因此,最高級的 AI 協作,是一種向內的自我審查。在把問題丟給 AI 之前,先學會拆解自己的問題,把裡面的隱藏假設全都揪出來。


AI 是一面鏡子,它照見的,是你自己思維的清晰度。

8. 竊取論點 / 循環論證 (Begging the Question / Circular Reasoning)

9. 假兩難 / 非黑即白謬誤 (False Dilemma / Either-Or Fallacy)

10. 滑坡謬誤 (Slippery Slope)

11. 既定觀點問題 / 複合問題 (Loaded Question)

12. 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No True Scotsman)

13. 訴諸無知 (Appeal to Ignorance)

強化證據 – 別讓 AI 用薄弱的數據蓋出空中樓閣

這一章的謬誤,根源在於證據基礎的薄弱或錯誤解讀。
AI 是個強大的模式識別機器,但它缺乏人類科學家那種區分「有意義的信號」與「隨機的雜訊」的直覺。
你給它一堆雜亂的數據,叫它「找個關聯性出來」,它幾乎總能找到,因為在任何大數據中,巧合的假性相關必然存在。你拿著 AI 找到的「數據洞見」,興高采烈地去制定策略,結果可能錯得一敗塗地。


這裡的謬誤不在 AI 的計算能力,而在於我們對其產出的輕信。


AI 時代的新素養,不僅是數據科學,更是科學哲學。

你必須學會把 AI 當作一個「假設生成器」,而不是「事實驗證器」。

它幫你找到可能的方向,但驗證方向是否正確,那是你的工作。

14. 草率歸納 (Hasty Generalization)

15. 軼事證據 (Anecdotal Evidence)

16. 後此謬誤 (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17. 相關不蘊涵因果 (Correlation/Causation Fallacy)

18. 採櫻桃 / 隱瞞證據 (Cherry Picking / Suppressed Evidence)

19. 賭徒謬誤 (Gambler’s Fallacy)

20. 德州神槍手謬誤 (Texas Sharpshooter Fallacy)

精準表達 – 用清晰的邏輯,杜絕 AI 的胡說八道

最後這一章的偏誤,源於語言的模糊和邏輯結構的缺陷。

AI 是一個極度「字面主義」的工具。它無法像人類一樣,理解你話語中的潛台詞、上下文或微妙的語氣轉換。

你給它一個有歧義的詞,它就可能在兩種含義之間跳來跳去而不自知;你給它一個結構有問題的邏輯指令,它會忠實地沿著這個錯誤的結構,推導出一個荒謬的結論。

大型語言模型的核心是「預測下一個最可能的詞」,它們是語法和語義模式的大師,但不是邏輯推理的專家。它們能模仿邏輯,但不懂邏輯。因此,與 AI 協作,迫使我們在自己的語言和邏輯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精確。

你不能指望 AI「猜到你的意思」或「通靈」,你必須精確地「說出你的意思」。

從這個角度看,AI 是我們最好的思維清晰度教練。

21. 一詞多義 / 語義模糊 (Equivocation)

22. 合成謬誤 / 分割謬誤 (Composition / Division Fallacy)

23. 謬誤謬誤 (The Fallacy Fallacy)

24. 肯定後件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

25. 否定前件 (Denying the Antecedent)

從提示語工程師,到策略性思考者

走完這 25 個思維陷阱,你應該明白一件事:最高級的 AI 協作,是一場自我的修行與大幅升級。

我們的目標,不是在提示語中加入幾個花俏的關鍵詞,而是要在按下「Enter」鍵之前,就完成一次對自我思維的審查與清理。

這要求我們完成一次關鍵的角色轉變:

從答案的索取者,進化為問題的建構者。

在 AI 時代,最頂尖的人才,不會是那些鑽研各種提示語技巧的「提示語工程師」,而是那些能運用對邏輯、策略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來引導 AI 進行深度探索的「蘇格拉底式引導者」。

他們挑戰假設,要求 AI 提供多種視角,並且永遠堅持基於紮實證據的推理。

在一個 AI 能輕易提供「是什麼」(What)的世界裡,人類不可取代的價值,在於定義「為什麼」(Why)和「如何做」(How)。

掌握這份以謬誤識別為基礎的提問藝術,不僅是為了從 AI 那裡得到更好的答案。它是在這個加速變化的時代,進行更清晰思考、做出更明智決策的核心能力。

這,才是你在 AI 時代真正的護城河。

歡迎追蹤我的 臉書 threads, 可以常常看到這類文章以及其他。

25 個 AI 協作思考陷阱速查表

思考陷阱核心定義AI 協作陷阱(你的錯誤指令)提問升級策略
1. 人身攻擊 (Ad Hominem)攻擊「誰說的」,而非「說了什麼」。基於某人的身份或動機,讓 AI 否定其觀點。聚焦於論點的證據與邏輯,明確要求 AI 排除來源的個人特質。
2. 稻草人 (Straw Man)扭曲對手論點,再攻擊這個虛假的靶子。要求 AI 去反駁一個被你誇大或捏造的立場。精準、中性地陳述你想分析的立場,要求 AI 挑戰其最強版本。
3. 紅鯡魚 (Red Herring)拋出無關議題,轉移焦點。指示 AI 透過強調次要的正面資訊,來迴避核心的棘手問題。指令必須直搗黃龍,要求 AI 直接回應核心議題,提供透明資訊。
4. 訴諸權威 (Appeal to Authority)引用不相關領域的專家或名人來背書。要求 AI 把名人或非專家的意見當成主要證據。要求 AI 引用來自相關領域、具備資格的專家或同行評審研究的證據。
5. 訴諸群眾 (Appeal to Popularity)主張某件事是對的,只因為它很流行。要求 AI 基於「趨勢」或「大家都在做」來論證一個想法的價值。聚焦於產品或想法的內在價值、數據和客觀優勢,而非流行度。
6. 訴諸情感 (Appeal to Emotion)用情緒渲染代替邏輯論證。指示 AI 使用引發同情、恐懼的語言,而非事實和數據。要求 AI 平衡情感敘事與數據支持,解釋「為何」支持是理性的。
7. 訴諸傳統/新潮 (Appeal to Tradition/Novelty)主張某事更好,只因為它舊(或新)。基於「一直都這樣」或「這是最新趨勢」來為決策辯護。要求 AI 對新舊選項進行基於客觀指標(效率、成本)的量化比較。
8. 竊取論點 (Begging the Question)前提中已經包含了結論。在指令中嵌入結論(例如:「解釋為何我們卓越的產品是最好的」)。提出中立問題,要求 AI 根據外部證據和競爭比較來得出結論。
9. 假兩難 (False Dilemma)把世界簡化成非黑即白,忽略其他選項。指示 AI 在兩個極端選項之間做文章,排除所有中間可能性。要求 AI 探索、比較和評估多個可行的選項或策略。
10. 滑坡謬誤 (Slippery Slope)無證據地誇大一個小動作的連鎖災難後果。要求 AI 基於一個未經證實的、誇大的因果鏈來構建論證。要求 AI 專注於一個行動的直接、可驗證的影響,引用數據佐證。
11. 既定觀點問題 (Loaded Question)問題中暗藏了一個未經證實的假設。提出一個預設了負面結論的問題(例如:「你為何停止關心…?」)。將問題重構成中立、開放式的提問,旨在獲取事實而非確認偏見。
12. 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 (No True Scotsman)為了維護觀點,臨時修改定義以排除反例。在 AI 提出反例後,要求 AI 用一個更狹隘的定義來排除它。鼓勵 AI 測試一個明確的假設,並接受所有相關數據,而非修改定義。
13. 訴諸無知 (Appeal to Ignorance)主張某事為真,只因沒人能證明它為假。論證某療法有效,因為沒有研究證明其無效。要求 AI 總結支持某個主張的「正面證據」,而非僅僅是缺乏反證。
14. 草率歸納 (Hasty Generalization)用極小的樣本得出普遍結論。要求 AI 基於單一數據點(如一則評論)撰寫一份趨勢報告。指示 AI 分析一個具統計顯著性的大樣本,並從中識別模式。
15. 軼事證據 (Anecdotal Evidence)用個人故事代替統計證據。要求 AI 基於一個戲劇性的個案,來反駁廣泛的科學共識。要求 AI 區分個人軼事與大規模研究的結論,並以後者為準。
16. 後此謬誤 (Post Hoc)認為時間上先發生,就是原因。指示 AI 斷定事件 A 導致了事件 B,只因 B 發生在 A 之後。要求 AI 提出並評估多個可能的解釋,並設計方案來測試因果。
17. 相關不蘊涵因果 (Correlation/Causation)混淆相關性與因果關係。要求 AI 基於兩個變數的相關性,提出政策或商業建議。要求 AI 尋找潛在的第三變數,並解釋為何相關性不足以證明因果。
18. 採櫻桃 (Cherry Picking)只挑對自己有利的證據。明確指示 AI 只使用正面數據,來建構一個片面的成功故事。要求 AI 進行平衡分析,同時呈現支持與反對某立場的數據。
19. 賭徒謬誤 (Gambler’s Fallacy)相信獨立隨機事件中,過去會影響未來。主張某資產「勢必」反彈,只因它已連續下跌。要求 AI 基於基本面或技術指標分析,明確排除「連勝/連敗」紀錄。
20. 德州神槍手 (Texas Sharpshooter)在隨機數據中,事後畫靶找意義。在數據中發現一個隨機集群,然後要求 AI 圍繞它建立策略。用 AI 生成假設,然後要求它設計一個前瞻性的測試來驗證該假設。
21. 一詞多義 (Equivocation)在論證中,偷偷轉換一個詞的含義。要求 AI 混淆一個詞的法律含義與其口語含義,以得出錯誤結論。要求 AI 為關鍵術語提供明確定義,並在整個分析中保持一致。
22. 合成/分割謬誤 (Composition/Division)錯誤地將部分的屬性歸於整體,或反之。主張一個由明星組成的團隊,必定是最好的團隊(合成謬誤)。要求 AI 分析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互動,考慮協同效應或結構性因素。
23. 謬誤謬誤 (The Fallacy Fallacy)因對方的論證有誤,就斷定其結論為假。在 AI 使用錯誤論證後,要求它生成一個反駁該結論的論證。指出 AI 的謬誤,並要求它為同一個結論提供一個基於健全邏輯的新論證。
24. 肯定後件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形式謬誤:若 P 則 Q,Q 為真,故 P 為真。主張因為我們做了成功公司的某個動作,我們也將會成功。要求 AI 分析成功的「所有」必要條件,而不僅僅是一個相關條件。
25. 否定前件 (Denying the Antecedent)形式謬誤:若 P 則 Q,P 為假,故 Q 為假。主張因為我避免了一個失敗的原因,所以我將不會失敗。要求 AI 評估所有可能導致某個結果的路徑,而非僅僅是排除一個。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