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all in AI 歷程:從 0 到自己做 AI 商模產品

今年二月,我決定開始 all in AI。

緣起於知識衛星辦了一個高峰會,在TICC,請我談 AI時代下的商業決策本質

商業決策是做評估後做選擇的一系列過程,我在臺大D-School有開課教學生創新思考與策略的內容。

但是ChatGPT帶起的AI時代下,商業決策會有什麼不同?

在準備演講的時候,我大量地閱讀了各家評論,以及使用了許多AI產品後,感覺到世界的確會因為AI,成本與產出的速率與數量是與前一個世代不同的,會大幅在競爭與創新效率上帶來變化。

但這樣的感覺,引導到另一個問題,這個變化是50%的效率提升,還是500倍的效率提升,我抓不準,沒感覺,沒經驗值,只能意會,但不能言傳。

從這個演講後,因為這個疑惑,我開始執行 ALL IN AI 計畫。

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際用行動投入:

  • 用AI寫 code
  • 用AI解各種問題,做產品,做研究,做策略,做簡報,生圖,生影片,podcast…
  • 用AI…

這個 All In AL的過程,週週都卡關,週週也都有前進。這個過程到現在,我知悉了AI的各種面相、使用了更多的AI產品,站到了未來。

實際動手了50個AI產品,因此了解了怎麼管理AI在商業上,能產生的降本,增效與新商機的巨大機會。

以下是我這 25 週的歷程記錄,有困惑、有突破,也有很多還搞不太懂的地方。

第一週:探索AI時代下新的名詞

除了Chatgpt, 我開始使用所有主流的GPT工具,包括 Gemini, Grok, Claude, Perplexity,…還包括研究各種專有名詞,例如MCP, Agent….並且思考他們在新時代帶來的商業意義

第二週:看更多的AI應用

我想看矽谷的人透過AI看到怎樣的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這些新創們做了甚麼,所以我找前五十強AI的榜單,不認識的就點過去看一看他們做的是甚麼。
後來,覺得這樣很落後,我就上Product Hunt,以及專門在收集最新AI新創的地方去看這些AI新創作了甚麼,不錯的也就把產品用用看,體會體會。
這樣,我對整個AI可帶來的變化有了豐富的見解。

其中也看到了某些賽道比其他賽道更快速地成熟,其中一個就是 coding ai copilot這個賽道。

然後,我就想為什麼我不用AI Coding來寫寫看產品

第三週:開始在電腦上直接安裝大語言模型

夥伴介紹了bolt,可以自架在電腦上,這樣就可以不用去買需要訂閱的coding服務。
筆者過去二十年都在做管理職,創業創新活動,沒有一個正式工作是寫code,但對電腦還是有興趣。
我就在我32GB ram的Mac Mini上面自架了open source的大語言模型服務,也架了bolt寫程式的服務,跑得很慢,但竟然也能跑出”用自然語言就能寫出網站”的結果。

在自己電腦上目睹了LLM的威力,我開始思考,如果這一切都能更快,世界規則會怎麼改變?

第四~五周: 開始使用Cursor coding

因為自架的Vibe Coding 工具太慢了,因此開始用 Cursor來開發。

經歷了一些學習曲線,我還是把第一個應用幾天就做出來了,還布署上了Cloudflare,後續有很快地做了其他幾個遊戲 – 單字挑戰AI Or NOT, 2048….

這原因並不是我很厲害,而是Cursor太厲害了,我搞不懂的事情我就問Cursor,請他分析現在發生的問題是甚麼,請他分析現在的流程是怎麼寫的,請他幫我deploy到cloudflare,請他幫我commit到 Github….
從這個實作,我開始感受到 AI First這件事的重要性。

第六週:進階解演算法問題


那時候看到一個tweet說,一行就可以把魔術方塊做完,還能解題,我就去try了一下。
結果發現旋轉的畫面生成錯誤,解題也只是倒推轉回來,並不是聰明的解法。搜尋了一下,網路上世有人有演算法可以解決這題的,因此我決定試試,看看是不是很困難的題目也能靠AI來協作。
成果在這裡,經歷在這裡,感想在這裡

結論:AI時代下,學習力仍是必要的核心競爭力,更要學會怎麼帶領AI一起做事。

第七~十週:AI轉型的迫切性

因為非技術的我寫了一個又一個的小遊戲,我感受到生產力的10x增加。

開始跟管理公司的朋友們分享 All in AI的迫切性,企業應該要立即行動,把握這次的AI革命,降本增效創造新商機。

同時間,我繼續挑戰帶著AI員工,來作desktop app,儼然成為一個初階工程師+初階PM+初階designer,花了七天,竟然也給我做了出來。

第11周到第16周:感受到AI帶來的降本增效新商機

開始理解,知不知道AI,有沒有使用AI,以至於懂了怎麼使用AI搭建千人部隊,是這個時代與前一個時代在搭建公司競爭力上最重要的能力。

從明確策略意圖,到發現應用場景,再到建立評估體系和培養AI人才,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我意識到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條件中的人才壁壘,以及做任何事所需要的資源投入都起了100x的變化,現在把AI用的好,只要想得到的,都是做得到的。每個專業知識工作者的產出可以差距100x。

因此,我開始把我平常在做的事開始用AI自動化,例如:
1. 研究主題,寫文章,用 gpt-s agent,設定好他的任務,並理解了我的要求,寫文章時間從三小時縮短成 5分鐘,大部分時間是花在 review。例如這個文章這個文章

2. 想很久要做的podcast,試著用 notebooklm做做看,用 chatgpt生圖,編輯傳上youtube。例如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我的channel在這裡

3. 開始 Vibe Coding自己要用的工具,例如上課我要用的 timerbomb, 或是短網址轉址工具

第17周到現在:AI無所不能,萬事問AI

  1. 調整網站的SEO設計,請AI做。
  2. 怎麼放google ads,請AI做。
  3. 開始會「問對問題」。Prompt 開始有結構、有條理,效果提升超多。
  4. 挑戰 Web App 的完整性。怎麼處理使用者登入、資料儲存、上傳圖片?RAG(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開始研究怎麼做。
  5. 理解什麼是 Agent,不只是單純問答,而是 AI 能幫我分步驟做事。開始寫自己的 agent flow。
  6. 變成 AI 開發工廠模式。五個產品一起改,AI 幫我寫 code、測試、改 bug。
  7. 遇到問題,不是查文件,而是直接用 AI 把解法變成工具自己用。
  8. 試著用 AI 做出 real value 的東西,做出有價值的功能給人用。
  9. 第一個正式的 AI 工具上線,開始測使用者回饋、定價方式。
  10. 快速再做幾個工具,從語言生成到圖像處理,各種垂直應用。
  11. 用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開始測市場,交代 agent 要做什麼也越來越順。
  12. 開始進入疊代模式。以週為單位更新功能、優化使用體驗,持續修 bug、加 feature。

25 週過去了,列出我做的幾個服務,陸續增加功能中。

我變得非常熟練如何用 AI 做事,從 coding 到 business。我也更相信:AI 不是取代人,而是加速人。

如果你剛開始走這條路,我建議你不要怕卡關。就像我一樣,每週卡、每週破、每週前進。

企業的話,更需要走知用做管的道路,快速把核心流程重新檢視,熟稔AI,做出新的與AI共舞的10x流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