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照妖鏡,誰產生了 10 倍生產力,誰沒有

AI 不是未來,而是現在。

現在的 AI 工具與平台,幾乎已經到了「你能想到,它就能做到」的程度。

這不是誇張,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生產力大爆發的時代來了,你真的用了嗎?

我們身處的是一個「AI 可以帶來 10 倍生產力提升」的時代,但實際上,多數人能感受到 2 倍的提升,就已經滿意。這是最大的問題。

真正讓 AI 成為工作利器,不只是用一下 ChatGPT 或 Midjourney,而是需要三個層次的「刻意練習」:

  1. 理解 AI 的運作原理與特性
  2. 使用很多的AI產品,理解他的原理與產出;
  3. 在日常工作流程中主動設計 AI 的角色,做很多AI的Projects;
  4. 具備能引導、管理、驗收 AI 成果的能力

這些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一種新的「工作哲學」:AI-first mindset


AI 是一面照妖鏡,照出哪些人、哪些公司已進入 AI 時代

你可以從以下幾種現象,看出誰真正把 AI 用對了:

在公司層級:

  • 營收成長 + 裁員同步進行:像 Microsoft、Google,這些公司不是景氣好才擴張,而是因為 AI 把原本需要 10 人的任務,交給 1 人 + AI 處理。他們懂得用 AI 取代「中間層流程」,把人力成本轉成產品創新。
  • 公司還在招傳統流程人手、流程沒AI優化:這種組織大概率還沒把 AI 融入流程,是 pre-AI 組織。

在個人層級:

  • 遇到問題還是先問人,不是先問 AI:如果第一反應是找同事、丟 FB,而不是讓 AI 幫你初步分析,那你還沒讓 AI 真正進入你的決策鏈。
  • 還相信「術業有專攻」的人:今天的 AI 是個才子,什麼都懂,而且還能按照你個人的理解能力調整教學方式。認為自己可以學鄰近專業領域的人,就是已經跟上 AI 時代;還在畫地自限的,大概還卡在 pre-AI 年代。

還有哪些行為,是 AI 使用者 vs pre-AI 使用者的差別?

你可以用這個 checklist 看自己或團隊的狀態:

AI 使用者pre-AI 使用者
用 AI 寫信、寫報告、整理會議記錄親自從零打字、做排版
資料找不到時,會先設 prompt 用 AI 幫忙蒐集Google 搜尋,看第一頁結果
讓 AI 幫忙建議 Excel 公式 / PPT 動畫設計一格格慢慢調整、還問同事怎麼做
問問題時,讓 AI 幫你做「專家假設」與對比分析問別人:「你以前怎麼處理?」
視 AI 為 junior analyst,自己只做指揮與判斷把 AI 當資料庫工具,想到才開一下

結語:All-in AI,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AI 是這個世代給我們最公平的一次機會。它能讓小團隊與大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它也能讓沒背景、沒資源的人,做到本來十年經驗才可能達到的產出。

要搭上這波浪潮,你要做的不是等更成熟的工具出現,而是從今天就開始:

  • 改變思維:「先問 AI,再行動」;
  • 改造流程:讓 AI 負責重複與繁瑣的部分;
  • 調整定位:自己是決策者,是總教練,不是勞力執行者。

AI 不會取代你。但「會用 AI 的人」,正在取代「不會用 AI 的人」。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participate in creating it.
→ 就從這一刻開始,All in AI。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