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篇 老闆思維:你是AI的老闆,學會帶領與回饋 (二),本篇文章將繼續往下談,領導指導與協作的做法,如果還沒閱讀上一篇,請先點過去閱讀。

掌握了「老闆思維」的戰略框架後,下一個關鍵問題是:
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具體實踐?
基本上可套用領導力模型,為所有人提供一套如何有效回饋、指導和引導AI夥伴的實用指南。
提供回饋:從提示到精準指令
與AI的互動始於「提問」,但高效的互動遠不止於此。
將AI視為一個初級員工,而非一個搜尋引擎,是心態上的關鍵轉變。
簡單的指令只能得到平庸的結果;精準的指令才能引導出卓越的產出。
有效的回饋與指令包含以下要素:
- 提供完整情境:不要假設AI了解背景。在提出要求時,應詳細說明任務的主題、目標、受眾和期望達成的效果。
例如,不僅是「寫一封郵件」,而是「為一位潛在客戶寫一封電子郵件,請求安排一次會議來討論我們最新的產品ABC Widgets」。 - 明確定義語氣:語氣是溝通的靈魂。面對公司執行長和面對同事,即使是相同的訊息,表達方式也截然不同。
管理者需要明確指示AI使用何種語氣,例如「保持語氣親切而不失專業」、「語氣要更有說服力」或「較為嚴肅」。 - 將AI產出視為初稿:AI能在幾秒鐘內完成初稿,解決了「空白頁恐懼症」。
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是將這份初稿作為基礎,進行審閱、編輯和微調,使其更符合個人風格和具體需求。這個過程比從零開始要容易得多 。 - 迭代式修正:如果初稿不符合預期,不要輕易放棄。
管理者應提供更進一步的說明或指示來修正訊息,例如「將訊息加長」或「使語氣更加輕鬆」,透過多次迭代,逐步將產出打磨至理想狀態 。
指導以提升表現:應用教練式領導模型
為了將AI的能力提升到更高層次,我們可以借鑒「教練式領導」(Coaching Leadership)的原則。
這種領導方式的核心不是「命令-服從」,
而是透過「提問-傾聽-反思-賦能」來激發潛能 。
將這套方法應用於人機互動,可以極大地提升協作的深度與品質。
以下是將教練式領導四大關鍵力應用於AI指導的具體方法 :
- 積極傾聽(對應:細緻審閱產出):
- 定義:不僅是閱讀AI生成的文字,更是帶著理解和批判的眼光,專注於其背後的邏輯、潛在的偏見和未言明的假設。
- 應用:當AI的回答看似合理但缺乏深度,或可能存在事實錯誤(幻覺)時,這是建立更可靠人機信任的關鍵。
- 範例:AI提供了一份市場分析報告。管理者不僅看結論,還會追問:「你得出這個結論所依據的數據來源是什麼?這些數據的時效性如何?」
- 有效提問(對應:迭代式與探索性提問):
- 定義:以開放式、具方向性且不帶評價的問題,引導AI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澄清和聚焦。
- 應用:當AI的初步回答過於籠統、缺乏創新或陷入單一視角時。
- 範例:AI提出了一個行銷方案。管理者可以提問:「除了這個方案,還有哪些截然不同的替代方案?如果我們的預算減半,你會如何調整這個策略?從我們最大競爭對手的角度來看,這個方案的弱點在哪裡?」
- 正向回饋(對應:強化學習與範例引導):
- 定義:具體肯定AI產出中正確、有價值的部分,並以此為基礎提出進一步要求。這類似於機器學習中的強化學習機制,透過正向訊號引導模型優化。
- 應用:當AI的回答部分正確,或需要其學習特定風格時。
- 範例:AI草擬了一封電子郵件。管理者回饋:「郵件的前兩段語氣非常親切,很好地建立了連結。請保持這種風格,並在第三段加入一個更具體的行動呼籲,例如提供兩個可選的會議時間。」
- 賦能當責(對應:設定清晰的邊界與目標):
- 定義:給予AI明確的任務範圍、目標和約束條件,讓其在設定好的「護欄」內自主生成和執行,並為其產出負責(由人類最終承擔)。
- 應用:在交付一個定義明確的任務時,如「分析這份財報,提取所有關於營收增長的關鍵數據,並以表格形式呈現」。
- 範例:管理者指示:「請你擔任一個專案經理的角色,為即將到來的產品發布會制定一個詳細的時程表。你需要考慮市場部、銷售部和技術部的所有關鍵節點,並確保所有任務在6月30日前完成。」
以探究帶領:用於AI的蘇格拉底提問法
為了挖掘AI的潛力極限,挑戰其內在的「思維盲區」,我們可以採用更為結構化的「蘇格拉底提問法」(Socratic Method)。
這種源於古希臘哲學的對話方式,透過一系列深入且具挑戰性的問題,來激發批判性思維、找出隱藏假設 。
將其應用於人機對話,能極大提升產出品質和決策的嚴謹性。
一個適用於職場的蘇格拉底式提問框架如下 :
- 問題理解與澄清:「請用最簡單的語言,重新描述我們當前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 挑戰假設:「你生成這個答案背後的核心假設是什麼?如果這些假設不成立,結論會有何不同?」
- 探索視角:「如果從客戶(或競爭對手、監管機構)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你會得出什麼不同的見解?」
- 探討後果與影響:「如果我們採納這個建議,可能會帶來哪些短期的和長期的、預期的和非預期的後果?」
- 探討解決方案:「基於以上討論,請提出三個全新的、更具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 反思與評估:「回顧整個對話過程,我們在哪些環節的提問或假設存在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與AI的互動過程,不僅僅是為了優化機器的產出,它同時也是一面反映我們自身思維品質的鏡子。
一個模糊的提問、一個未經審視的假設,或是一個帶有偏見的指令,都將被AI忠實地放大,並以一個不理想的結果呈現出來 。
因此,當AI的表現不盡人意時,具備「老闆思維」的領導者首先會反躬自省:
「是我沒有問對問題嗎?我的指令是否足夠清晰?我的預期是否合理?」
從這個角度看,學習如何「管理」AI,實際上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個人發展工具。
它迫使我們進行更高層次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即對自身思考過程的思考。為了給AI提供清晰的指導,我們必須先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極度清晰。
這個過程無形中鍛鍊了我們自身的批判性思維、邏輯組織和溝通能力,使我們成為更優秀的戰略家和領導者。
Keytake away
在AI時代下人人是老闆,做好你的角色,除了給方向,提供AI回饋,擔任AI的教練,進行領導,不時進行蘇格拉底提問,你就能把AI帶好。
下一篇文章(四)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