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兩次迭代,見證AI賦能的創造者時代

在一個線上會議,我和 好友Rio 用幾行自然語言 prompt 就把「找同好一起看電影/音樂劇」的社交 App 原型做了兩次疊代:先讓 Bolt 自動生出完整的登入、訊息、活動列表與個人頁,再追加「Create Event」功能,十分鐘內可點可用。

這段體驗不是技術教學——而是要提醒我們:生成式 AI 已把「寫pilot」降階為「描述需求」,真正進入「想到即做到」的創造者時代

緣起:好友想知道 AI 最新發展

Rio 想了解AI發展除了做文案,做圖,做簡報,跟他相關的還能做什麼?我挑了加速實現想法的四個工具,展示給他看:

  • Bolt(bolt.new)—在瀏覽器輸入一句話即可產生並部署全端應用
  • Cursor IDE—把 Claude 3.7 等模型嵌進 VS Code 介面,支援多檔重構、測試撰寫
  • n8n—用拖拉節點的方式,把 GPT、向量資料庫、CRM 等服務串成複雜工作流程,實現自動化繁複的工作。
  • Replit—自然語言下指令就能生成、修改、部署程式

這些工具共同特徵是「Prompt → Code → Deploy」三步到位,門檻低到低工程背景的人也能動手。

實戰片段:十分鐘做出「孤獨軟體」

prompt
做一個孤獨軟體,類似交友軟體,上面可以找同好,
一起去看音樂劇、看電影院。透過這個軟體可以認識人、
約時間、傳訊息。可以以 event 來吸引人,同好一起參與 event。

輸入完prompt,bolt就開始思考了(thinking….),很積極地規劃了一些功能,以及設計元件:

接著,劈哩啪啦地開始寫程式,看不懂沒關係。

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因為沒幾分鐘app就寫好了,

Bolt 解析後自動生成這樣的功能:

Discover: 可發現新活動,新朋友或新類別

Events:最近活動,也可建立活動

私訊:跟朋友的聊天訊息

個人檔案編輯

畫面是不是看起來有模有樣?做pilot, demo與brainstorming是不是超級好用?

接著,我繼續下第二個 prompt,針對建立活動按鈕來進行功能實現

prompt
Events tab的Create按鈕,按下去能建立Event,存檔後能在 My Events以及Discover tab看到

Bolt 於是增添表單頁面,並把按鈕的連結寫好

預覽看到現在能新增活動了。整個“開發”過程不到一分鐘。

中間系統有跳出錯誤,看到錯誤我就按下Attempt fix,然後…他就自己修好了。

Prototype 評估:有模有樣嗎?

評估面目前狀態下一步建議
功能完整度基本活動建立刪除、訊息展示先鎖定 MVP:活動建立+聊天室
UI/UX預設樣式,流暢但缺品牌感採用品牌色+插畫;Cursor 可批次改樣式
程式碼品質檔案結構清晰,註解不多以 Cursor 重構&補測試
可維運性缺後台設計連接後台

小結:

對「概念驗證」來說已足夠,但若要上線營運,仍需補上更多功能開發、驗證、監控、安全檢查、效能調整等步驟…

為何這是「創造者時代」

  • 語意即程式:AI 讓知識門檻降到「表達需求」即可。
  • 原型極速迭代:十分鐘就能把假設丟給用戶驗證,縮短創新週期。
  • 跨域協作:非技術老闆可先做 MVP,再拉工程師做深度優化,人才配置更靈活。
  • 社群與學習飛輪:Replit、Cursor、n8n 都有活躍社群範例庫,原型越來越好做。
  • 真正的挑戰:從創造產品轉向創造用戶。理解用戶,創造用戶,這是最重要的。

有了這樣的AI賦能,給工作者與創業者的兩點提醒

  1. 先定清晰的「可驗證行為」:一次只問一個假設(例如:陌生人願不願意揪團看電影),不要貪多求全。
  2. MVP ≠ 完成品:生成式 AI 省下大量「0→1 產生程式碼」的時間,但 1→10 的安全、最佳化、法規仍要專業把關。

結語

當 Bolt 可以在瀏覽器幾分鐘造出一款像樣的社交原型,問題已不再是「會不會寫程式」,而是「能不能提出值得驗證的創意」。

在這個想到即做到的創造者時代,你我最大的稀缺資本是洞察與敘事,而非程式碼本身。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