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創意團隊中,AI 的角色不只是「接管創意」,而是「加速與釋放創意」的工具。以下從三個角度(幫忙想、增加數量、篩選創意)來看,並以實例說明。
幫忙想創意
對於缺少創意靈感的人來說,AI 可以像一個助攻角色。
- 當你卡關、不知道要想什麼時,AI 可以幫你 提出創意點子。
- 你可以給 AI 一些背景資訊(目標、受眾、媒介、限制),它幫你列出「可能的創意方向」。
- 這個「想創意」階段,AI 是靈感觸發器,而不是決定者。
幫忙增加創意數量
創意量少、有想法但需要更多選擇的場景,AI也能派上用場。
- 你可以用 AI 快速產出 20 、30 、50 種不同的創意選擇。
- 量變帶來質變:從多個選擇中,你可能找到「比原來想得更好」的路徑。
- 這樣一來,創意團隊不再受限於「只能想 2‑3 招能用的點子」,而是有空間「大膽試錯」。
幫忙篩選創意
對於創意豐富、但時間/流程被瑣碎工作壓縮的人,AI 則能做「篩選」與「流程自動化」。
- 例如,在大量創意點子中,用 AI 助你 篩出最有潛力的方向,或把無效選項先剔掉。
- 在流程繁雜的階段(如:資料整理、檔案歸檔、關鍵字標註)AI 可以自動化,讓創意人「有時間專注做創意」而不是做管理。
實例:頂尖創意團隊怎麼做?
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自 Tim McAleer,他是 Florentine Films(由 Ken Burns 主導的製作公司)技術製作人。
在訪談中,Tim 提到:
“Automate the tedious parts of documentary‑making: organiz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image, video, audio files, extracting metadata so the archive becomes searchable.”
他強調的重點:
- AI 的最有價值用法是「自動化瑣碎流程」,而不是替代創意本身。
- 他視 AI 為「知識工作中、重複又枯燥的那段」的工具,而創意核心仍由人來掌握。
- 因此,團隊把 AI 用在「資料整理」、「檔案搜尋」、「內容標註」等後端流程,讓創意人把時間用在「研究與選材」這些比較高階、需要思考的部分。
這個例子說明:頂尖團隊不是把 AI 拉來做「創意輸出」的主角,而是做「流程優化」的配角。
不同情境,不同用法
你可以把創意團隊分成兩類:
- 第一類:較缺創意、或剛起步的人/團隊 → AI 幫你想、幫你增加創意數量。
- 第二類:創意豐富、但流程繁雜、時間被碎片化的人/團隊 → AI 幫你自動化流程、幫你篩選創意。
每一種 use case 都很有價值。
- 缺創意的人:AI 提供「靈感助攻」。
- 多創意但沒時間的人:AI 提供「流程解放」。
- 最常見的挑戰:各部門講不同語言、能力不同、跨部門難、新進上手慢、老手事情太多。這些都是 AI 可以切入的點。
- 也因此,AI 的「用法」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因團隊、因流程」而異。
如何把這些用法整合進你的工作流?
以下是幾個實用建議:
- 流程地圖化:先把創意流程、從靈感到執行、全流程畫出來。哪裡有重複、瑣碎、低思考量的工作?這些就是 AI 的潛在切入點。
- 區分用途:決定你的團隊目前需要「想更多創意」、還是「流程自動化/篩選」。兩者可以同時做,但建議先聚焦一項。
- 工具選擇:找適合團隊的 AI 工具/平台。不是所有工具都適合流程自動化,也不是所有工具都適合靈感觸發。
- 設定預期:AI 不會「直接取代創意」,而是「解放創意」。所以目的是「創意人有更多時間、更少瑣碎事」、「創意量擴大/篩選更有效」。
- 培訓與溝通:跨部門、跨能力的人員需要時間上手。設定明確流程、語言一致、讓新進員工能快速上手。
- 評估效益:設定指標,如「創意產出數量」、「從靈感到初稿的時間」、「流程結束時間縮短率」。這樣可以看到 AI 帶來的實效。
結語
從頂尖創意團隊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
- AI 最關鍵的角色是「自動化瑣碎流程」,而非「創意本身的替代者」。
- 不同團隊、不同人員、不同階段,AI 的用途會大不同。
- 創意量少者用它來「產出更多靈感」,創意多但流程雜者用它來「清理流程」。
- 若你願意把 AI 納入你的創意工作流,其實是讓你「把重心放在真正有價值的創意活動」上。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世界頂尖創意團隊怎麼用 AI」有更清晰的理解,也希望你能把這樣的方法帶回你的團隊或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