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到重生】Hoop 的 AI Native轉型,給大家的思考練習

假設你做了一個 AI 工作管理工具。
能自動抓 Slack 對話、掃 email、整理會議紀錄,幫使用者變身完美任務達人。

產品剛上線,逐漸打開市場。
用戶愛用、留存率高,每月數百名新付費用戶,看起來火箭要升空了。

然後──Slack 不讓你抓資料了。
服務核心被擋,整個產品瞬間失去價值。怎麼辦?


這不是假設。
這是今年五月底,Hoop 真實遇到的事


危機發生時,不是找 workaround,而是重建

Hoop 是一個 AI 任務管理工具,幫使用者從訊息中自動整理待辦。
但當 Slack 改變政策,禁止第三方抓取對話後,Hoop 頓時失去核心價值。

他們一開始也驚慌。
考慮過 hack 解法、或轉戰 Microsoft Teams。

但最後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重新作一個新產品

因為他們意識到一件事:
用戶的需求,已經不同於創業當時。


不是在流程中加 AI,而是變成 AI Native

Hoop 的團隊其實大有來頭,很多成員來自 Trello。
當初 Trello 是被 Atlassian 以 4.25 億美元收購。

這些人熟悉「成功出場」的路,可以趁這次重新對準出場策略,把新產品做對

但他們也很清楚,原來熟悉的做產品的流程可能或拖數個月到一年,風險非常大:
所以了解到,自身要轉型成 AI Native 公司,得丟掉原本開發產品的 best practice。

不是在原本流程裡「加 AI」,
而是重新思考新產品開發流程本身應該長什麼樣子


他們怎麼改?

先看以前怎麼做的:

  1. 寫 PRD
  2. 設計 mockup
  3. 工程師拆 ticket、寫程式
  4. 行銷準備素材
    然後:製作 → 測試 → 上線 → 迭代

這種做法,市面上大家也都差不多。
偶爾用 AI,PRD,mockup,程式碼大多還是人工寫,人工做。

但危機後,他們整個重來:

  • 從零找方向
  • 設計正確產品
  • 團隊完全轉型成 AI-first
  • 用 AI 加速每個步驟

第一週就有 prototype 跟行銷測試。
第二週,合作客戶就上線參與 POC。

節奏快到像創業初期,動作比任何人都快,但目標與方向卻更清晰。


危機是祝福?也可能是提醒

Hoop 寫得很坦白:

三個月前我們公司差點倒閉,
今天我們開發速度更快,進入了以前沒想過的新市場。
這不只是因為 AI,而是我們的思維與執行方式都改了。

大部分公司不會像他們一樣,瞬間被打回零。
流程運作、產品交付、團隊氣氛都沒問題,
所以也就沒想過——是不是該改變。這樣就抓不到AI時代帶來的paradigm shift。


給主管們的練習題:

假設你的產品,明天不能賺錢了,你能多快做出下一個?

我看到 Hoop 的故事後,想到一個重要的練習題:

你可以問團隊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的主要產品今天突然歸零,從頭來過,我們多快能打造出新的產品價值?」

照現在的流程,是不是要一年、兩年?
那如果我們想做到第一週就有 prototype、第二週就跑 POC,
我們該怎麼改?

策略怎麼變?流程怎麼改?系統怎麼重構?

這個問題,我應該會放進我下學期(114-2,週三下午)在台大開的《商業思考實務》課裡。

推薦主管們也跟團隊試著思考看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