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幾個月,我做了很多 Vibe Coding 的 project,也教了很多人怎麼用 AI 實作他們的點子。
這類 project 最大的特徵是:非技術人,只要搭配 AI,就能快速做出一個能跑的軟體。效果驚人。但也正是從這裡開始,挑戰才出現。
因為你要開始 iterate,要部署、要修 bug、調整 UX、優化流程。你會發現,要讓 AI 幫上忙,你得描述出完整的情境:問題出在哪?資料存在哪?有沒有 API?API key 有沒有設定?你想要的 UI 是怎樣的?出錯有 log 嗎?log 貼了嗎?安全與效能怎麼考量?…
這時候,要帶好AI,出一張嘴的「Prompt Engineering」這個詞就不夠用了。
更好的詞是:Context Engineering。
因為你不是只出一張嘴,而是要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讓 AI 知道「上下文」在哪裡,才能生成你要的結果。
但問題來了:如果我連 context 都不知道怎麼辦?
舉例來說,我不知道自動寄信需要連接 mail server或mail service,我當然就沒辦法給 AI 正確的 context。或是我要做線上付款功能,但不知道要設定 Stripe API key或是PayPal,還是本土金流商,這種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的情況, AI 再強也幫不上忙。
這問題在做軟體產品如此,在做策略報告,研究報告,行銷文案,或是流程優化都是如此。
人 + AI 產生看起來優異的初版,超越這個人的能力,輕而易舉。
真正造成差異的是後續的進一步強化修正所需要的市場判斷,用戶體驗判斷,事業目標與結果的理解…等。這些資訊上下文要提供給AI,近一步修正報告或文案,這樣是正向優化,會有好的結果。
但,如果不知道這些該提供,要提供。那麼AI產出的報告就會四平八穩,這是不好的形容 – 平庸的問題帶來平庸的答案,是沒有辦法解決我們特定情境的問題的。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理解為這不是 下prompt 的問題,也不是 給context 的問題,而是盲區太多,有學習力與學習方法的問題。
怎麼解決?
解法我自己把它叫做:Vibe Learning。
AI 讓很多人能做原本做不到的事,這是好事。但真正的考驗不是做出 MVP,而是如何改版、進化、判斷、修正。這些都需要學習,而學習的最大阻礙,是自己的盲區,不知道不知道的東西,千頭萬緒不知從何開始。
面對盲區,最好的方法,是讓 AI 幫我們掃盲,並快速學習。但
前提是:你要願意學 新的 學習方法 並勇敢踏入 全然未知 的專業領域。
例如,你不是個策略專家,但透過AI,我們可以問這個策略報告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當他回答了某個專有名詞看不懂時,應該馬上要打開另一個tab去問 這個名詞是什麼?給我例子,怎樣用它,什麼情況不要使用…. 把它 快速 搞懂後,再 快速 搞懂下一個蹦出來不了解的內容,如此反覆…。然後,我們就都懂了,這時候就可以給充分的上下文要AI 去 疊代了。
AI 時代是一面照妖鏡。它會放大一切,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
它會讓學習力強的好奇寶寶,瞬間變身百倍戰力。但也會讓懶得學習的人,產出一堆「slop work」,誤以為自己在做事。
表面上我們學的是 Vibe Coding、Vibe Marketing、Vibe Strategy,Prompt Engineering,而貫穿一切的基礎其實是:
Vibe Learning = 一個為了解決目標問題,用AI快速學會任何事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