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Sting Tao 陶韻智

AI帶來全民創造時代,vibe coding是必備技能

AI時代來了,每個人都可變成創作者。

這句話也可是:

AI賦能,這個時代的「創作」不再只是動手做,而是動嘴做。

過去,做一個行銷活動、開發一個小工具、拉一個數據報表,可能需要工程師、設計師、專案PM一起合作。

現在,只要你會用 AI,你就可以成為帶隊的人,靠一張嘴完成這些事。

這就是我一直提到的 vibe coding


不是學會寫網頁、懂 Python 或 JavaScript,而是能夠指揮 coding agents,清楚說出你要什麼、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透過反覆Review,完成目標。

講起來簡單,但這需要新的技能,新的視野,更把自己的判斷力提升10x,配合新的實作經驗,才能做得好。

不過,這肯定值得投資。


選對工具,比自己 coding 還有效

我之前寫過幾篇文章:


PM 要懂 vibe codingSales 要懂 vibe selling,Marketing Manager 要懂 vibe marketing

這個意思是所有問題都要自己來coding嗎?

當然不是用AI完成目標有很多選擇,vibe coding是其中一種。

AI工具有很多展現形式,有的可對話解惑,有的協助你自動化,有的強化你的能力與產出,有的幫你幫組織幫流程做完很多事。只要適合,很多的工具都應該可以被拿來使用。

所以,更實際的問題變成:在 AI 時代,選擇工具解決問題的優先順序應該怎麼排?選哪種,選哪個?

來看一個例子:

你是大品牌的行銷人,想做一個心理測驗,和消費者互動,順便收集 email,也要做成效報表內部評估,名單也想收進公司CRM,做再行銷分析。


這時候最好的工具,應該不是自己從零開始 coding,而是直接用像 ooopenlab 這種現成的平台。

為什麼?
因為心理測驗背後需要的不只是內容設計,還包含:

就算你自己 vibe coding,全部都做到位,也至少要 5 小時,這是考慮你很有經驗的情況下。
五小時的總人力成本我們做個計算。假設時薪 300,五小時就是 1500。
這時候買 ooopenlab 的 999 輕量方案,其實是更聰明的選擇。


AI時代解決問題的選擇順序

在 AI 驅動的工作模式中,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也要更新,我們要『知人善任』。
AI First,所有事先請AI幫忙解決,在各種AI工具,產出效率最大化的選擇順序建議如下:

  1. 出一張嘴解決的,就先出一張嘴,用盡CHATGPT能力
     用 ChatGPT、Claude、Perplexity 等工具試試看。這些工具一個月費用大約 600 元,回報率極高。CHATGPT超強,能研究,能代理,能總結,能RAG,能照我說的,做一連串動作,程式不用寫,就能產生一大堆結構化的輸出。
    照我經驗,如果很熟悉pompting,50%的工作內容都可用這單一工具就解決了,而且大幅提升產能。這裡的關鍵能力是跟AI溝通與協作力
  2. 其次,用其他AI工具,能用小錢買到的,就買!
     ChatGPT有很多垂直領域做得不好,或效率不夠,例如寫產品上架,或 NoCode 自動化流程、各種特定領域功能,例如製作簡報,這時候找到垂直領域的AI Saas,月費 台幣600到6000 元可解決大多數問題,這是超划算的投資。
    若真不需要時,也可隨時停止付費。
  3. 必要時,再進入專案開發流程
     這些AI Saas,功能不足,或需要客製化,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外購或自行開發。這種AI IT專案,通常牽涉到找內部資源、寫報告、計算 ROI、走立案流程,審核…,這類成本從幾十萬到幾千萬不等,因此會審慎評估個幾周到幾個月。
  4. 案子太小、太急,沒人能幫忙,ROI不清晰,無法立案,這時才考慮自己 vibe coding
     到了這個類型,就是以快為主,自己動手最快。但這是最後選項,不是預設選項。

Vibe Coding在AI選項上優先順序低,但提升效果大

上一段講到的前三段,也是我們pre-AI時代公司常做的解題步驟,能買套裝軟體,就買了來解決問題。最後一步,才會談到客製化專案。
到了現在AI來了,這三步驟 也只是從IT專案,換到app專案,換到了AI專案,基本沒什麼不同。
但,仔細比較一下,到了AI時代,全新的選項是最後一個 – 終於有個機會,自己就有機會把需求做出來,而且只要用自然語言就做得到,不用用程式語言,這是與以前時代的重要且巨大的差別。

注意,這個新選項帶了了真正的AI生產力革命。

因為過去的做法,組織透過層層filter與優先級別排序後,大概能採購的,能執行的只剩原來ideas的1%。而大部分的 new ideas, 想嘗試PoC的東西,想試試看的,想先看看能長什麼樣的東西…. 都在各種會議中都被kill掉了。

為了達到目標,主管在管理手上有限的資源時,已經練就了各種衡量優先序的技巧。

AI賦能後,what if 不需要考慮那麼多IT資源與時間限制呢?

目標會不會有機會達成的更好?更高?更大?

想一想:商業裡有很多概念是需要PoC的,也就是看得到,我才能回饋與決定。Concept可以用文字,畫圖,做影片來描述,但如果可以看到實際產品呈現是不是更有利於做決定?

把實際想法做出來,用產品呈現,就可以review,可以討論,可以決定,可以上線,可以提早得到用戶的回饋…自用的話可大幅增加自己的效率,部門與公司拿來用,可能就改變了流程,提升了效能。對市場推出,可能就增加了一個新的事業機會。

Build to learn是非常重要的創新實踐方法,以前build太耗資源,所以要慎選。現在Build消耗的資源只要1/100, 甚或 1/500,你不考慮 Build to learn嗎?


結語

依上述分析,vibe coding在決定採用哪個AI工具時,必須是佔最後位,都沒別的方法可以達成時才需要採用的。

但是,以pre-AI時代我們常遇到的資源兩難困境,vibe coding可用來解決的適用情境潛力應該最少是有往下做的案子的一百倍 五百倍數量,不可低估其會帶來的商業生產力巨大衝擊。

AI 不是讓你變成工程師,而是讓你變成指揮官


懂得選工具、指派哪位 AI 幫你做事,才是 AI 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請務必想一想,過去你有多少點子,因為IT沒空而沒往下做的?

學Vibe Coding,用媽媽教我們的自然語言把你的idea做個PoC吧!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