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Sting Tao 陶韻智

大量問題法,職場工作者在AI時代下做重要的必修課

一位年輕的職場工作者向我提問:

他們公司本來是做B2B業務,疫情過後開始嘗試進軍B2C市場,雖然在A通路取得了一些成功,B通路也在起步,但C通路卻未見成績…。整體B2C營收佔公司總營收不到5%。他請教我作為B2C專家的建議,希望能找到一條成功的道路。

這樣的問題,對我來說幾乎每天都會遇到。

我稱這種問題為「通靈類問題」,也就是發問者把有經驗者或專家當作靈媒,想要直接得到『讓他安心』的答案,卻忘了他要的是 高效能解決『他的問題』的答案。

我們每天面對非常多的商業挑戰與問題,尋求解答的過程就像拼圖,拼圖的一開始最大的問題是對於問題的理解並不全面。

可能來自對公司內部各部門作為的的認知不足,或是對外部的總經市場與競爭者動態未進行深入研究比較分析,導致看到的問題是表面的問題,描述起來的資訊往往有局限性。

這種情況下,直接解答這個表面又局限的問題(B2C的best practice)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公司B2C營收要提升到10%),反而會引發更多誤導。更糟糕的是,任何專家的答案可能會被誤解為權威的依據,從而走入思維的死胡同。

發問者應該並不清楚自己所期待的是一種「通靈」般的解答,即直接且即時的成功答案。在過去的非AI時代,由於問題要經過昂貴的研究,分析,結論的過程,這個過程鎖在專家權威做過的人的腦裡,跟他詢問的確是最快的的有效方法。

現在是 AI時代,全世界的經驗,研究,分析都在LLM裡,針對新東西LLM也能做有效的推論,問題應該先與AI一同深入探索,

在AI時代,「問專家給答案」的習慣帶來的功效已經明顯失效,是個out dated做法。

因為這個方法慢,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讓問題成為發現的利器

在我於台大任教的課堂上,我經常提醒學生,對於任何問題,我們應該多問問題,少急於回答答案。

先問不答,這樣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清晰地認識問題的全貌,從而避免陷入狹隘的理解和判斷中。
面對任何一個棘手問題,先不著急回答,而是利用短短四分鐘,針對原始問題進行大量的提問,且不提供任何答案。
這樣做有助於發現問題的盲點,對問題的真正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

以這位年輕工作者的問題為例,我進行了以下的提問,你看看這些問題是不是能夠幫助我們澄清眼前的局勢,也能引導我們發現問題的根本所在:

  1. 過去在B2C方面公司做了哪些努力?
  2. 這些努力進行了多久?花費了多少資源和時間?
  3. 在這些努力中,哪些活動貢獻了最大的營收?
  4. 這些活動當中,有哪些本來預期能帶來收益,但最終未能達成預期?
  5. 哪些策略是過去試過後再也不會再做的,為什麼?
  6. 如果從營收以外的角度看,哪些行動對公司最有意義?
  7. 下一季計劃進行的活動是什麼?為什麼選擇這些行動?
  8. 新的計劃與過去的成功和失敗經驗有何關聯?
  9. 競爭者在類似活動中有哪些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可以借鑒?
  10. 是否有其他產業中的成功案例可以作為參考?
  11. ….

對問題的深入挖掘更多問題,是不是幫助我們建立對原始問題更全面的理解了?更具體和可操作?我們原來的問題還是問題嗎?

用問題釣出深層答案

這樣的提問法,其實不是尋找答案的過程,而是挖掘真實需求的過程。當我們進行大量的問題提問時,其實是在引導自己逐步清晰地認識和定義問題。透過這樣的思維方式,我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答案,而是積極地參與到問題的分析中,尋找根本的原因,才去設計出適合的解決方案。

例如,在B2C轉型的過程中,許多企業會發現,在傳統的B2B業務中,他們的『營運模式』和『銷售策略』可能並不適用於消費者市場。
消費者的需求更加多樣化,競爭環境也更加複雜。在這樣的情境下,透過問題的深入挖掘,我們可以找到關鍵的差距,例如:是否對目標市場的需求理解不夠深入?是否選擇的通路與消費者的購買習慣不匹配?或者,是否存在過於依賴單一通路的風險?

大量問題法,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發現問題的本質,還能為未來的行動提供指引。
它不僅是解決當前困境的工具,更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在面對複雜情境時做出理性決策的思維方式。
在AI時代,因為AI的答案又快又好,得到答案變得『毫無價值』。在AI時代最重要的是『問題』,『有價值的問題』,『更好的問題』,而大量問題法是我最推薦的與AI協作的利器,也是AI世代下職場知識工作者的必修課。

結語:問題的力量

作為一名專業的職場工作者,我們所需要的並非簡單的答案,而是理解問題的能力和工具。我們需要的是「釣竿」,而非「魚」。問題本身就能引導我們找出答案,通過大量的問題提問,我們可以逐漸剖析並解決問題,而不是寄望於某個專家的即時解答。

只有這樣,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市場中,不斷突破自己的認知盲點,找到適合企業的成功路徑,真正實現B2C的長期增長。

Exit mobile version